课题:2025.9.22—2025.9.26 第四周

2025-09-23 19:16:02  浏览:11  备课教师:周杨

2025——2026学年度第学期

豆豆二班    周杨

2025.9.22—2025.9.26 第四周

上午班——

9月22日   星期一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活动

1.热情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。

2.安抚幼儿情绪,幼儿自主游戏。

3.晨间总动员:桌面游戏

二、早操
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
三、集中教育活动

健康:《哎呀!尿裤子了》

活动目标:

1.知道尿裤子是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;

2.学会表达“我要上厕所”的需求;

3.消除尿裤子后的紧张、害羞情绪,培养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。

活动准备:

1.教具:绘本故事《小猫的小马桶》(或自制情境图片,展示小猫因憋尿不适、及时排尿后舒适的情节)、玩偶(如小熊/小兔,用于情景表演)、“厕所”标识图、小马桶模型。

2.经验准备:幼儿有过自主上厕所的初步经验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情境导入:故事引出主题

1.绘本讲述:教师出示绘本《小猫的小马桶》,讲述故事。

2.提问互动:小猫乐乐为什么会尿裤子?(引导幼儿回答:因为憋尿、没有及时上厕所。)

(二)探索发现:了解憋尿危害与排尿重要性

1.身体小实验:教师出示气球和水壶,模拟膀胱储尿过程。

2.讨论总结:如果想上厕所时不及时去,会有什么坏处?(憋尿难受、容易尿裤子、可能生病。)

(三)实践学习:学会表达需求与主动排尿

情景表演:我要上厕所。角色扮演:教师扮演幼儿,幼儿扮演老师/家长,模拟场景:“老师,我想上厕所!”“妈妈,我要去小便!”(重点练习清晰表达需求,声音响亮、态度自然。)

(四)情感体验:消除紧张情绪,接纳成长

故事续编:尿裤子不可怕

教师讲述故事:“小兔今天玩滑梯时太开心,不小心尿裤子了,它坐在地上哭,觉得很不好意思。这时小朋友们会对小兔说什么呢?”(引导幼儿表达关心:“没关系”“下次及时上厕所就好”“我们一起去换裤子吧”。)

(五)活动延伸

提醒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,如想上厕所,随时举手告诉老师,不憋尿。

四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钻洞洞》

活动目标:

1.增强幼儿身体柔韧性、协调性及空间感知能力;

2.在分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;

3.通过变换"山洞"造型,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。

活动准备:

平整的室外草坪或塑胶场地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热身环节

动物模仿操:带领幼儿模仿小蛇钻洞(身体波浪扭动)、小熊爬树(四肢支撑爬行)等动作,活动颈肩、腰腹及四肢关节。

(二)游戏实施

1.基础钻爬

(1)搭建直线山洞:将感统垫拼接成1.5米宽的长条形"山洞地面",彩虹隧道筒平行摆放形成3条通道。

(2)玩法:幼儿佩戴头饰成"小动物",分成3组纵队站于隧道入口处。听口令后依次手脚着地爬过隧道,到达终点后绕过标志桶返回队尾。教师在旁观察,提醒幼儿保持身体低姿,避免碰擦隧道边缘。

2.创意山洞。玩法:设置A→B→C的闯关路线,幼儿需连续钻过三种不同山洞。人体山洞幼儿每通过5人轮换一次搭建者。增加难度:限时3分钟内团队合作完成全员接力。

(三)放松整理

静态放松:幼儿仰卧抱膝滚动,俯卧“小燕飞”,同伴互相捶背。

五、区角活动:

(一)开放区域

语言区、益智区、生活区、美工区、音乐区

(二)材料调整:语言区增加绘本。

(三)重点指导区域:益智区

活动目标:

1.能主动用手完成抓、握、捏、穿、拧、拼、叠等简单操作,逐步提升手部精细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;

2.愿意在益智区独立活动,或与同伴简单互动,逐步养成“轻拿轻放”“玩完放回原处”的良好习惯。

活动准备:
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各区角

活动过程:

1.幼儿取卡入区,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游戏。

2.幼儿自主游戏,教师巡回指导。

3.教师关注到各区域的游戏情况,及时、适当的介入指导。

4.听音乐,幼儿收整区域材料送回原处并摆放整齐。

5.教师点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,并鼓励表扬认真游戏的幼儿。

六、生活活动

1.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餐前绘本阅读活动。
2.组织幼儿饭前有序的如厕洗手。
3.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,引导幼儿独立进餐。

 

下午班——

9月23日   星期二

上午活动

一、早操
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
二、生活活动

1.有序排队如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
下午活动

一、室内游戏

科学游戏:《小动物吃什么》

活动目标:

1.让幼儿初步了解常见小动物的进食习性;

2.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,学习用“XX喜欢吃XX”的句式;

3.鼓励幼儿在集体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
活动准备:

1.小动物图片或头饰(如小猫、小狗、小兔、小羊等)。

2.食物卡片(如鱼、骨头、胡萝卜、青草等)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导入环节

1.播放小动物叫声的录音,激发幼儿兴趣,猜猜是什么动物。

2.展示小动物图片,引导幼儿说出动物名称。

(二)认识小动物和食物

1.逐一展示小动物图片,提问:“这是什么小动物?”

2.出示食物卡片,让幼儿猜测并说出小动物喜欢吃什么。

3.引导幼儿用完整句子表达,如“小猫喜欢吃鱼”。

(三)游戏互动

1.喂食游戏:将动物和食物卡片分发给幼儿,让他们进行配对。

2.角色扮演:请幼儿戴上头饰,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,其他幼儿猜动物名称并说出它们的食物。

(四)儿歌学习

1.教师示范儿歌,如“小猫叫喵喵喵,吃什么吃小鱼”。

2.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,并加上相应的动作。

(五)总结与延伸

1.回顾所学内容,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小动物和它们的食物。

2.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不同动物吃不同的食物,初步了解食肉动物、食草动物的概念。

二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喂小鸭》

活动目标:

1.通过投掷、奔跑等动作,提升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与肢体协调性;

2.认识常见小动物习性,理解数量概念;

3.促进同伴协作与友好竞争,体验帮助小动物的成就感。

活动准备:

平整草地或塑胶场地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热身准备

1.动物模仿操:带领幼儿模仿鸭子走路(踮脚外八字)、拍翅膀(扩胸运动)、摇头晃脑(颈部运动)。

2.投掷练习:幼儿原地投掷海绵球,感受投掷力度与方向。

(二)游戏实施

1.分散喂鸭:教师将布偶鸭随机放置在呼啦圈"鸭窝"内。幼儿手持3个海洋球,站在距鸭窝2米处投掷喂食。要求:球需投入对应颜色的呼啦圈。

2.团队接力:幼儿分成红黄蓝三队,每队5人。规则:首位幼儿抱球跑至3米外鸭窝投掷,成功后返回与下一位击掌接力。难度递进:逐渐增加投掷距离至4米,或要求闭眼投掷(教师辅助方向)。

3.紧急救援:设置狐狸来了情景:教师随机拿走鸭窝,幼儿需快速将散落的海洋球送回安全区域。

(三)放松整理

舒缓音乐下进行小鸭子游水放松操:上肢划圈、下肢抖动、全身拉伸。

 

上午班——

9月24日   星期三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活动

1.热情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。

2.安抚幼儿情绪,幼儿自主游戏。

3.晨间总动员:桌面游戏

二、早操
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
三、集中教育活动

语言:《小蝌蚪找妈妈》(故事)

活动目标:

1.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;

2.通过观察图片、模仿动作和角色扮演,发展观察力、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协调性;

3.感受故事中“寻找”的趣味性,萌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。

活动准备:

1.物质准备:故事《小蝌蚪找妈妈》绘本或动画视频;

2.经验准备: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小蝌蚪或青蛙,对“妈妈”的概念有基本认知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导入活动:神秘的“小客人”。

1.情境激趣:教师出示装有小蝌蚪的透明鱼缸(或图片),提问:小朋友们看,这是谁?它们长什么样子?(黑色、小小的、有尾巴、在水里游)你们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吗?

2.引出故事:今天我们要听一个《小蝌蚪找妈妈》的故事,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,它们的妈妈到底是谁。

(二)基本环节:故事学习与探索

1. 倾听故事,理解情节:教师结合绘本或动画完整讲述故事,重点强调: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,自己的身体也在发生变化。

2. 观察变化,认知生长:出示小蝌蚪生长过程图片,按顺序排列。

3. 角色扮演,体验乐趣:分组提供头饰(小蝌蚪、青蛙妈妈、鲤鱼、乌龟),幼儿选择角色进行情景表演。

(三)拓展环节:创意表达与实践

1. 手工活动:制作“会变的小蝌蚪。

2. 讨论:青蛙是益虫

师:青蛙妈妈喜欢吃什么?(害虫,如蚊子、苍蝇)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?(保护庄稼,让我们不被蚊子咬)。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?(不捉青蛙、不污染河水)。

(四)活动延伸

家园共育:鼓励家长带幼儿到池塘观察真实的青蛙和蝌蚪,巩固认知。

四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爆米花》

活动目标:

1.通过快速的蹲起、跳跃等动作,有效锻炼幼儿的下肢力量;

2.在集体游戏中,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;

3.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,培养其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。

活动准备:

选择一块平坦、开阔、安全的室外场地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热身活动

做一些简单的蹲起、跳跃练习,如原地蹲起20次、原地纵跳15次,让幼儿熟悉游戏中需要用到的基本动作。

(二)规则讲解与示范

老师向所有幼儿详细讲解游戏的目标、准备工作、规则(包括场地布置、游戏过程、胜负判定、违规处理等)。

(三)分组与场地熟悉

带领各小组前往各自的“爆米花锅”,让小组成员熟悉场地范围和“玉米粒”的放置情况。

(四)正式游戏

游戏开始后,老师密切关注各小组的游戏情况,及时记录各小组弹出的“玉米粒”数量,并监督是否有违规行为。

(五)游戏总结与放松

引导幼儿分享游戏感受,讨论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,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。

五、区角活动:

(一)开放区域

语言区、美工区、音乐区、生活区、科学区

(二)材料调整:音乐区增加乐器材料。

(三)重点指导区域:音乐区

活动目标:

1. 能尝试用手、脚等身体部位或简单乐器发出声音,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身体协调性。

2.愿意跟随音乐做简单动作,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,敢于在同伴面前大胆表现。

活动准备:
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各区角

活动过程:

1.幼儿取卡入区,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游戏。

2.幼儿自主游戏,教师巡回指导。

3.教师关注到各区域的游戏情况,及时、适当的介入指导。

4.听音乐,幼儿收整区域材料送回原处并摆放整齐。

5.教师点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,并鼓励表扬认真游戏的幼儿。

六、生活活动

1.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餐前绘本阅读活动。
2.组织幼儿饭前有序的如厕洗手。
3.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,引导幼儿独立进餐。

 

下午班——

9月25日   星期四

上午活动

一、早操
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
二、生活活动

1.有序排队如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
下午活动

一、室内游戏

科学游戏:《谁来运水》

活动目标:

1.通过实践观察不同材料的吸水性差异;

2.培养动手操作能力,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;

3.激发对材料特性的探究兴趣,培养团队合作意识。

活动准备:

海绵块、棉花球、餐巾纸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情境导入

1.教师提问:如果杯子里的水洒在桌上,哪些东西能帮我们把水吸干净?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吸水物品。

2.出示材料:今天我们要请这些材料来参加运水比赛,看看谁运水最多、最快!

(二)实验操作

取5个相同的杯子,用量勺各装入10ml水(确保水量一致)。将海绵、棉花、餐巾纸、毛巾、塑料片分别放入杯底,静置1分钟(用计时器控制时间)。用镊子取出材料,轻轻挤压至无水滴落,收集挤压出的水倒入刻度杯,记录水量(精确到0.5ml)。金属箔单独测试:将其折叠成与海绵相同大小,重复上述步骤。

(三)结果分析

用放大镜观察海绵和塑料片的表面,解释孔隙结构是影响吸水性的关键(海绵有大量孔洞,能储存水分;塑料表面紧密无孔,难以吸水)。

(四)拓展游戏:创意运水挑战

用两种材料组合制作"运水工具"(如"棉花+餐巾纸包裹体"),尝试运输20ml水,要求30秒内完成且中途不滴水。

(五)科学原理总结

材料对水的吸附和保留能力,与材料内部的孔隙数量、大小及亲水性有关。

(六)活动延伸

回家测试厨房中的纱布、百洁布、保鲜膜的吸水性,制作家庭吸水材料排行榜 。

二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走脚印》

活动目标:

1.通过模仿不同脚印轨迹行走,提升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;

2.要求幼儿仔细观察脚印的形状、方向和排列规律,集中注意力完成行走任务,避免踩错或偏离轨迹;

3.增强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,同时激发良性竞争意识,提升游戏趣味性。

活动准备:

选择平坦、开阔、地面较柔软且无障碍物的户外区域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开场热身

老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,如原地踏步、关节活动、高抬腿等,避免运动损伤。

(二)规则讲解

老师清晰讲解游戏目标、规则、安全注意事项(如避免推搡、注意脚下),并进行示范演示。

(三)场地体验

让1-2名幼儿先进行试走,老师现场纠正动作,确保所有幼儿理解规则。

(四)正式游戏

根据选择的游戏版本(个人挑战、团队接力或升级版)开展游戏,协助人员记录成绩、维护秩序,老师实时互动,调动气氛。

(五)结束与总结

游戏结束后,老师引导幼儿分享游戏感受,总结游戏中的收获(如协调性、专注力的提升)。

 

上午班——

9月26日   星期五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活动

1.热情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。

2.安抚幼儿情绪,幼儿自主游戏。

3.晨间总动员:桌面游戏

二、早操
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
三、集中教育活动

艺术:《手掌画》(涂色)

活动目标:

1.认识手掌的形状特征,感知不同颜色的名称;

2.学习用手掌蘸取颜料并在纸上拓印的基本方法,尝试用手指或棉签进行简单涂色,发展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;

3.体验手掌画创作的乐趣,乐于参与集体艺术活动,增强对自我身体部位的探索兴趣和自信心。

活动准备:

1.材料准备:安全无毒的可水洗颜料;白色图画纸;

2.经验准备:幼儿已认识自己的手掌,有过触摸、观察手掌的经验。

活动过程

(一)导入环节:手掌变变变

教师伸出手掌,提问:小朋友们看,这是什么呀?(引导幼儿说出“手掌”)

(二)示范环节:手掌拓印小步骤

教师讲解并示范拓印方法:

1.选颜色:选一个你喜欢的颜色,比如红色。(用手指蘸取少量颜料,展示颜料不宜过多)

2.印手掌:把小手五指张开,轻轻按在颜料盘里,让掌心和手指都蘸上颜色,然后稳稳地按在白纸上,停留2秒钟,再轻轻拿开。(教师示范时强调“按稳、不移动”,避免图案模糊)

3.擦小手:印完一个手掌印后,马上用湿抹布把小手擦干净,再换另一种颜色哦!

(三)幼儿创作:我的手掌画

1.幼儿分组进行创作,教师巡回指导:鼓励幼儿大胆选择颜色,提醒幼儿蘸取颜料不宜过多,避免滴落。

2.提醒幼儿及时用湿抹布清洁手部,保持桌面整洁。

(四)分享环节:手掌画展览会

幼儿将作品平铺在展示区,教师对每个幼儿的作品给予肯定。

(五)活动延伸:

在美工区投放更多颜料、彩纸和工具(如海绵、棉签),鼓励幼儿继续探索手掌画的不同玩法,如用多个手掌印组合成“海底世界”“树林”等场景。

四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圈圈跳》

活动目标:

1.通过跳跃作,增强幼儿腿部力量,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,初步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;

2.引导幼儿认识彩色圈圈,理解并尝试遵守双脚并拢跳进圈圈的简单游戏规则,体验按指令行动的乐趣;

3.在游戏中感受运动的快乐,愿意参与集体活动,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愉悦,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(如一起摆放圈圈)。

活动准备:

1.材料准备:彩色塑料圈圈8-10个,确保圈圈质地柔软、安全无毒,适合幼儿触摸和跳跃;欢快、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(如儿童歌曲《小兔子跳跳跳》)。

2.场地准备:选择幼儿园户外平坦、开阔、无障碍物的塑胶场地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热身活动

教师带领幼儿在场地上四散站立,播放背景音乐。

(二)游戏讲解与示范

1.教师:今天我们请来了很多彩色的圈圈宝宝和我们做游戏,它们像不像一个个小池塘呀?我们要学小兔子,双脚并拢跳进小池塘里,好不好?

2.教师拿起一个圈圈,放在自己脚边,示范双脚并拢,屈膝,轻轻向前跳进圈圈里,并强调:看,老师的两只小脚是并拢的,一起跳进去的。

3.邀请1-2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,教师给予鼓励和纠正,确保幼儿理解"双脚并拢跳进圈圈"的动作要领。

(三)游戏进行

1.第一环节:小兔跳池塘

教师引导幼儿排成一队,一个跟着一个,双脚并拢跳进前面的圈圈。教师在一旁用语言提示:小兔子们,双脚并拢,轻轻跳,跳进小池塘啦!下一个圈圈宝宝在等着你们呢!

2.第二环节:彩色圈圈找朋友

将圈圈随意摆放在场地中,播放音乐,幼儿在场地上自由四散走或小跑。当音乐暂停时,教师说:找到一个圈圈宝宝站进去!幼儿迅速找到最近的圈圈,双脚站进圈圈里。

(四)放松整理

引导幼儿一起将圈圈宝宝送回家(收集起来),培养幼儿整理玩具的好习惯。五、区角活动:

(一)开放区域

语言区、美工区、音乐区、生活区、益智区

(二)材料调整:美工区增加涂色材料。

(三)重点指导区域:美工区

活动目标:

1.能主动尝试用手指、棉签、小画笔等工具进行涂鸦、点画、粘贴,初步掌握“抓、捏、涂、贴”等简单动作,增强手眼协调能力。

2.愿意尝试不同材料的玩法,对“材料组合产生的新效果”感兴趣。

活动准备:
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各区角

活动过程:

1.幼儿取卡入区,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游戏。

2.幼儿自主游戏,教师巡回指导。

3.教师关注到各区域的游戏情况,及时、适当的介入指导。

4.听音乐,幼儿收整区域材料送回原处并摆放整齐。

5.教师点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,并鼓励表扬认真游戏的幼儿。

六、生活活动

1.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餐前绘本阅读活动。
2.组织幼儿饭前有序的如厕洗手。
3.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,引导幼儿独立进餐。

 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