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题:2024——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十七周安心托幼
2024——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
芽芽一班 刘雨婷
2025.6.9—2025.6.13 第十七周
6月9日 星期一
安心托幼活动:大区角
(一)开放区域:
美工区、建构区、编织区
(二)材料调整:建构区内添加新的材料。
活动目标:
1.能初步感受周围环境、生活、艺术中的美。
2.喜欢区角活动,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创造、表现。
3.乐于与同伴一起创作。
活动准备: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各区角。
活动过程:
1.幼儿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游戏。
2.幼儿自主游戏,教师巡回指导。
3.教师关注到各区域的游戏情况,及时、适当的介入指导。
4.听音乐,幼儿收整区域材料送回原处并摆放整齐。
5.教师点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,并鼓励表扬认真游戏的幼儿。
6月11日 星期三
安心托幼活动
一、音乐游戏:《粉刷匠》
活动目标:
1.理解歌曲内容,并能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。
2.尝试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,并音乐节奏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。
3.体验音乐活动乐趣,感受合作表演。
活动准备:
《粉刷匠》音频、歌词图片、打击乐器。
活动过程:
(一)导入。
1.教师播放《粉刷匠》音乐,引导幼儿回忆歌曲内容,教师打开歌词图片。
2.提问:“这首歌叫什么名字?歌曲里唱了什么?”
3.让幼儿认识演唱歌词。
(二)教师范唱。
1.教师用欢快、活泼声音完整演唱歌曲,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、情感和旋律。
2.提问:“老师,刚刚唱的这首歌名字就叫做《粉刷匠》,听完这首歌,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呀?”
3.并让幼儿理解歌词含义,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。
(三)指导学唱。
1.教师带领幼儿一句一句学习歌曲《粉刷匠》,引到幼儿感受歌曲歌词的美,并用自然声音唱出。
2.教师出示打击乐器,使用打击乐器表演《粉刷匠》。
(四)指导练唱。
1.将幼儿分成三人一组,发送打击乐器,教师在教室帮助个别幼儿学习歌曲,巡回指导。
2.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方式练唱歌曲,体验不同演唱方式,表达歌曲不用色彩。
(五)指导探索。
1.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。
2.教师示范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,例如:“我是一个粉刷匠”:双手叉腰,左右摆动身体,“粉刷本领强”:左手竖起大拇指,再右手竖起大拇指,“我要把那新房子”:两手放在胸前,双手手指尖相碰举过头顶,“刷的更漂亮”:双手掌心向外,左右摆动。
3.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,用自己喜欢的、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创编舞蹈,感受音乐与动作的和谐、统一。
(六)表达。
1.播放音频《粉刷匠》,教师鼓励幼儿以小组上台表演自己理解的《粉刷匠》,分享幼儿的歌曲创编成果,感受音乐魅力。
2.幼儿表演结束,教师积极对幼儿进行表扬。
二、手指游戏:《游啊游》
活动目标:
1.幼儿能够准确识别并说出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和小指的名称,并掌握《游啊游》手指游戏的动作。
2.通过参与手指游戏,提升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,发展手部小肌肉群,提高手眼协调能力。
3.在手指游戏的欢乐氛围中,让幼儿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,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,激发幼儿对手指游戏的兴趣。
活动准备:
色彩鲜艳、可爱的手指偶,欢快、节奏明快的音乐。
活动过程:
(一)导入环节。
教师与幼儿亲切问候,带领幼儿做简单的拍手游戏,如“小手小手拍拍,我的小手举起来;小手小手拍拍,我的小手藏起来”,吸引注意力,激发兴趣,引出主题——手指游戏《游啊游》。
(二)讲授环节。
1.教师逐一展示五个手指,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每个手指的名称,如“这是大拇指,它最粗壮,像一个大哥哥;这是食指,很灵活,像一个调皮的小弟弟;这是中指,最高的,像一个高高的哥哥;这是无名指,很神秘,像一个无名哥哥;这是小指,最小,像一个小弟弟”。让幼儿跟着说出每个手指的名称。
2.教师完整示范《游啊游》手指游戏,边做动作边念儿歌:“一条小鱼水里游,孤孤单单水里游。两条小鱼水里游,摇摇尾巴点点头。三条小鱼水里游,快快乐乐做朋友。”示范过程中,动作夸张、表情丰富,吸引幼儿注意力。
(三)互动环节。
1.教师带领幼儿分句学习儿歌和手指动作。例如,念到“一条小鱼水里游”时,伸出食指模仿小鱼游动;念到“两条小鱼水里游”时,伸出食指和中指模仿两条小鱼游动、摇尾巴、点头;念到“三条小鱼水里游”时,伸出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模仿三条小鱼游动、做朋友。反复示范,让幼儿跟着做,逐步掌握动作要领。
2.将幼儿分组,相互观察、模仿、练习手指动作。教师巡回指导,纠正错误动作,鼓励大胆表现,表扬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。
(四)练习巩固。
1.播放音乐,带领幼儿跟着节奏练习《游啊游》手指游戏。根据掌握情况,适当调整音乐节奏,由慢到快,提高手指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。
2.组织手指游戏比赛,看谁动作准确、优美、有节奏感。对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小贴纸或小奖品,激发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。
(五)引导幼儿分享学习感受和体验,如“你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?”“你在做游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?”等,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。
6月13日 星期五
安心托幼活动
一、绘本阅读《黑黑的,有个洞》
活动目标:
1.理解绘本《黑黑的,有个洞》的故事内容,认识并能运用“钻”“爬”“走”“溜”等动词,学说“XXX快X出来吧”的句式。
2.通过猜一猜、说一说、演一演等活动,培养幼儿的观察力、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3.体验游戏和阅读的乐趣,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,感受洞洞的神奇。
活动准备:
绘本《黑黑的,有个洞》、课件;轻音乐。
活动过程:
(一)导入环节。
教师带领幼儿玩“开火车”游戏,进入情境。教师提问:“小朋友们,你们看到了什么?它像什么?”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黑黑的洞,激发幼儿的兴趣。
(二)讲授环节。
1.出示苹果洞,引导幼儿猜测洞里有什么,并学习“钻”的动作和“毛毛虫快钻出来吧”的句子。
2.依次出示蚂蚁洞、螃蟹洞,引导幼儿观察、猜测,并学习“小蚂蚁快走出来吧”“小螃蟹快爬出来吧”的句子。
(三)互动环节。
1.教师出示不同洞的图片,让幼儿分组讨论并猜测洞里可能有什么动物,然后请每组幼儿代表用“XXX快X出来吧”的句式表达出来。
2.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动物从洞里出来的动作,如钻、爬、走等,加深幼儿对动词的理解和运用。
(四)练习巩固。
分发绘本,让幼儿自主阅读,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。播放轻音乐,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。阅读结束后,请幼儿展示并介绍自己看到的图片内容,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动词和句式进行表达。
(五)教师总结,回顾所学的动词和句式。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黑黑的洞,鼓励幼儿大胆发言。
二、益智游戏:《动物在哪里》
活动目标:
1.幼儿能够认识并说出常见小动物的名称和特征。掌握“XX在什么的上面(下面)”的句型,正确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。
2.通过游戏和互动,培养幼儿的观察力、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
3.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,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,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。
活动准备:
相关动物图片和故事书;课件、各种小动物玩具(多于幼儿人数)、动物图片、彩色笔、场景布置道具(如滑梯、桌子、椅子、树等模型)。
活动过程:
(一)导入环节。
1.教师出示一只可爱的玩具小兔子,讲述一个关于小兔子捉迷藏的故事,吸引幼儿的注意力。例如:“小兔子今天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,它藏在了教室的某个地方,我们一起来找找它吧!”
2.提问幼儿:“你们猜猜小兔子会藏在哪里呢?”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。
(二)讲授环节。
1.教师展示课件,呈现不同的场景(如森林、草原、家里等),并在场景中放置一些小动物图片。引导幼儿观察画面,提问:“图上有什么小动物?它们在哪里?”鼓励幼儿用“XX在什么的上面(下面)”的句型回答。
2.教师示范正确的描述方式,如“小兔子在桌子上面”,“小猴子在树上”。
(三)互动环节。
1.游戏一:找找在哪里。
教师将小动物玩具藏在教室的不同位置,如桌子下面、椅子上面、滑梯后面等。请幼儿闭上眼睛,教师藏好小动物后,让幼儿睁开眼睛寻找,并说出小动物的位置。找到小动物的幼儿可以获得一个小贴纸作为奖励。
2.游戏二:小动物住哪里。
教师出示一张有多个房间的图片,每个房间有不同的编号。给每位幼儿一个小动物玩具,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,将小动物放在相应的房间位置,并用句型“XX住在[编号]房间”进行描述。例如,教师说:“小兔子住在3号房间。”幼儿就将小兔子放在3号房间的位置,并说:“小兔子住在3号房间。”
(四)教师表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、回答问题正确的幼儿,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