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,色彩斑斓;
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,硕果累累。
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
正是橙黄橘绿时。”
让我们跟着孩子们一起去发现橘子的秘密吧!
课程缘起
某日午休后,孩子们睡眼惺忪的走出睡房,正巧看见正在准备午点的李老师。
“李老师我们今天下午吃什么呀?”
“橘子是什么味道的?”
“我不喜欢吃橘子,橘子太酸了。”
“橘子从哪里来的......”
孩子们开心的围绕着“橘子”,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起来,在这些童言稚语中,我们和“橘子”的故事便开始了。
你好呀!小橘子。(初识篇)
在哪里可以找到橘子呢?孩子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,让我们一起跟着孩子们的脚步去寻找橘子吧!
找到橘子之后,好奇的孩子们又有了好多疑问:
“橘子是怎么长大的?”
“橘子可以做什么美食呢?”
“橘子有几个瓣呀?”
于是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完成调查表,对橘子有初步的了解。
《纲要》指出:“家庭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。”孩子们在探究橘子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参与,他们用心探寻、仔细观察,在互相探究中丰富了直接经验,收获了乐趣。
“橘”止不凡(探索篇)
随着孩子们的描述,我们仿佛能闻到那新鲜橘子的清新香气,看到它们那鲜艳的橙色外皮和饱满的果肉。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喜,就像探索一个新世界一样。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对橘子的独到见解……
孩子们的脑海中蕴藏着无尽的创意,每一处比喻都散发着温暖与欢愉,透过孩子们清澈的双眸和纯真的心灵,我们得以重新认识生活中那些朴素而动人的细节。在他们眼中,橘子构建的世界色彩斑斓、生机盎然。
橘子大揭秘
橘子长什么样?
“橘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?”
“我知道,是一瓣一瓣的。”
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,他们的思维更倾向于直观形象。因此,我们引导他们通过亲手剥开、品尝、计数以及探究等多种互动方式,来深入了解橘子的构造。
剥一剥(揭秘果核)
圆圆的橘子,软软的“衣服”,那橘子里面会是什么样的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“这个橘子圆圆的、软软的。”
“用手用力抠,橘子皮就抠下来了。”
“果肉上有个硬硬的是什么?”
在橘瓣中间,隐藏着一个硬硬的小东西,这究竟是什么?
这个小东西,就是橘子的果核。它虽然小,却有着坚硬的外壳,仿佛是大自然赋予橘子的保护神。在果肉的包围下,它显得格外神秘。
我们将橘核置于植物培养区,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,我们发现橘核上的种子发生霉变。
我们便展开讨论,探讨种子霉变的原因。小朋友们各抒己见,有的认为是由于种子处于潮湿环境,有的则认为是缺乏充足的阳光。而在阅读《我的橘子树》这本绘本时,我们得知,橘子树并非由种子直接生长而来,而是需要通过扦插的方式来繁殖。
这里有话说:
橘核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种子,通常在橘果采收后取出种子,清洗干净晒干制成。相传古时农民采摘橘果后,发现橘核煎水能够缓解疝气、肿块等症状,于是被广泛用于医家,成为理气化痰的经典药材之一。
尝一尝(揭秘橘络)
“橘子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。”
“橘子上的白丝丝是什么?”
随着孩子们对橘子的进一步了解,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吃法。一些孩子将果肉上白丝丝剥离,随手扔到一旁。他们似乎觉得这些白色的纤维是多余的,影响了橘子的口感。
然而,有一群孩子对这些细腻的白丝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。他们不禁发问:“橘子上的白丝丝是什么?可以吃吗?”他们细心地研究这些纤维,甚至大胆地尝试品尝,去探究这些白丝是否蕴含着别样的味道。在此,我们邀请了精通中医的高君阳奶奶,为我们揭秘橘络的神奇功效,为孩子们揭开了这一自然现象背后的神秘面纱。
这里有话说:
橘络是橘子果皮内的维管束群,也就是果肉上的筋膜,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 和膳食纤维。具有化痰止咳、通络、顺气活血、促进消化等功效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将橘络收集起来,洗净晾干后保存。在需要的时候,拿出一些来泡茶或食用,既可以享受美味,又可以保健养生。
数一数(揭秘果肉)
在剥橘子的过程中发现剥开的橘子是一瓣一瓣的,那一个橘子到底有多少瓣呢?一起去数一数吧。
“我剥的橘子有11瓣。”
“我剥的橘子有10瓣。”
“为什么我剥的橘子是10瓣,他剥的是11瓣呢?”
实践认证:
这里有话说:
其实橘子的瓣数不同是因为花粉受精的数量不同,有多少子房就有多少瓣橘子。就比如说就像妈妈怀你们一样,妈妈的肚子里有可能是双胞胎、多胞胎。甚至更多。我们的橘子有11瓣,10瓣就是跟妈妈怀宝宝一样哦!
探一探(揭秘果皮)
在一次区域活动中,孩子又有新的发现:把橘子放进了水里,怎么橘子浮起来了。
“一瓣的橘子比较小,可能会浮起来。”
“怎么带皮的橘子是浮在上面的?”
“剥了皮的橘子沉在下面了。这也太神奇了吧!”
看到孩子这么感兴趣,于是投放了记录纸,让孩子把发现的问题给记录下来。
橘子在不同情况下,沉浮也是不一样的。因为橘子皮上有小气泡,就像“游泳圈”,橘子放进水里就会浮起来,如果把“游泳圈”剥掉,橘子就会沉下去。
这里有话说:
橘子可分为果皮、果核、橘络和果肉四个主要部分。果肉是橘子最吸引人的部分,它由多个独立的瓣组成,每个瓣都包含着丰富的果汁和维生素,这些果汁不仅味道甜美,而且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,对增强免疫力有着极好的效果。
通过多种感官体验,不仅能够了解橘子的结构,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到观察、描述、计数和探索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。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,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。
独“橘”匠心(创意篇)
晾晒橘皮
“这么多橘子皮垃圾桶都快放不下了?”
“橘子皮有什么用呢?”
“我要把橘子皮晒干,我奶奶经常用橘子皮泡茶。”
于是,孩子们开始行动起来。他们找来了干净的簸箕,将橘子皮一片片地平铺在上面,然后将它们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。几天之后,孩子们发现:晒过的橘子皮会变硬、会变少,而且闻起来香香的,就像大自然的香水。
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晒干的橘子皮放进小罐子和袋子里,妥善保管起来,准备用于未来的需要。
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手中捧着刚刚泡好的橘皮茶,好奇地闻着那股独特的香气。他们想知道,这茶的味道会是怎样的呢?会不会像橘子一样甜,还是会带有苦涩?
关于橘皮茶的味道,我们有很多好主意!
新问题:橘皮茶是什么味道?苦不苦?怎么变甜呢?
孩子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改善橘皮茶的口感。他们试着加入蜂蜜,发现甜味能够中和掉橘皮的苦涩;还尝试了加入一些红枣,让茶的味道更加丰富。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,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橘皮茶配方。
橘皮堆肥
橘子皮还能变成果皮堆肥,这可真神奇呀!橘子皮是怎么变成肥料吗?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!
一天,孩子们在植物角观察和照顾植物时,发现有几盆橘子树的叶子变黄或枯萎了,这样的变化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,叶子为什么枯萎这一问题引发孩子们的讨论。
话题讨论1:为什么橘子树枯萎了?
教师思考:
在观察到大多数孩子对这个话题抱有较大兴趣,我们决定及时抓住契机,围绕橘子树为什么枯萎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,通过集体对话交流,孩子们了解到日常浇水不足、工具使用不当、土壤养份缺失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橘子树枯萎。
话题讨论2:什么是堆肥?
“我发现保安爷爷的菜地里土是灰色的。”
“我在老家看过用黄黄的草放在土地上。”
“土里还会有蚯蚓。”
师:“你们说的都是土壤堆肥,它适合用在植物角吗?”
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肥料呢?带着疑问,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查阅资料,通过网络我们找到了新的堆肥方法——果皮液体肥。需要用到橘子皮、水,堆出的液体肥料可以用来教橘子树,很适合我们的植物角。
我们用剪刀,把剥开的橘子皮剪成一块块的,然后把橘子皮塞进了空的塑料瓶里。
最后,把画好的标签贴在塑料瓶上,好期待橘子堆肥的变化呀!
教师的思考:
通过这次活动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将橘子皮变废为宝,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、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。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可以成为学习和探索的起点,而他们的创意和努力,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。
橘子手工
橘子还可以做什么呢?别急别急,快来看看我们的奇思妙想吧!瞧,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,运用“橘子”共同制作了一幅幅灵动的艺术品。
教师小结:《指南》中艺术领域指出:“小班幼儿经常涂涂画画、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”。我们通过亲子作品,引导孩子利用“橘子”进行创作,让孩子长时间从事主动性活动,培养孩子的耐心与专注力。同时充分展现儿童的创作天性。
“橘”一反三(游戏篇)
在激烈的讨论中,小朋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点子来趣玩橘子。
送橘子
蒙住眼睛,将酸酸甜甜的橘子送去好朋友那儿。
摘橘子
果园里的橘子我来摘。
还能这么玩……
在每一次的尝试中,他们都在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,这种活动不仅给孩子提供了乐趣,还培养了孩子们的专注力和运动控制能力,也让他们学会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的勇气。
课程反思
“一日生活皆课程”,本次班本活动基于小班幼儿对于橘子的兴趣点和需要而生成的“橘子”探究课程。《3~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指出: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,充分运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,引导幼儿通过观察、比较、操作、实验等方法,学会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孩子的好奇心是活动的动力,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,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,本次活动通过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橘子入手,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橘子、认识橘子、探秘橘子、一起玩转橘子。活动暂时告一段落,其实橘子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,还有更多的趣事儿等着我们去探索。(凃佳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