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生保健制度汇总
(第一至十三个制度为省一类园要求)
一、卫生保健制度
1.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《托儿所、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》和省、市、区有关卫生保健制度。
2.制定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。注意饮食卫生,两餐间隔不少于3小时;每日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;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。
3.新入园职工和幼儿须在妇幼保健所进行规定项目的健康体检,合格者方可入园。幼儿每学期体检一次,每季度量身高、体重、测视力一次,并定期进行分析、评价。
4.坚持每日晨检,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。发现疾病及时处理,并做好记录。
5.坚持预防为主方针,做好各项预防接种、服药、消毒工作。发现传染病及时报告,做好隔离、消毒制度。室内每日开窗通风,定时进行空气消毒,促进幼儿身心健康。
6.建立幼儿健康档案登记、统计制度。建立体弱幼儿档案,定期对体弱儿进行检查和分析,提出保健措施。做好近视、肥胖等日常疾病的矫治工作。
7.为幼儿提供合理膳食,每周制定食谱,定期计算营养摄取量,每月召开伙食委员会。严格执行卫生法,严防食物中毒。
8.做好园内外的卫生工作。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,做到幼儿每人两巾一杯,一套餐具,每日消毒。
9.每天保证供应充足的温度适中的开水,培养幼儿自觉饮水的习惯。
10.注重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,坚持早晚刷牙、饭后漱口,每周剪指甲的好习惯。养成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。
11.食堂人员做好个人卫生,穿戴工作服、帽,操作前及便后洗手,如厕前要脱工作服,感冒时佩戴口罩。
12.做好幼儿园夏季防暑降温工作,冬季防寒保暖工作,防止中暑和冻伤。
二、幼儿作息制度
1.全园教职工要严格执行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,科学安排幼儿一日生活,不得提前开饭、提前上床、过时起床。
2.保证幼儿睡眠时间,午睡时间三岁以下每天2.5个小时,三岁以上每天两个小时。
3.两餐之间间隔要在3.5小时左右。
4.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,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。
5.保证足够的游戏时间。
6.做到一日活动时间安排符合幼儿年龄特点。
7. 每年的5月上旬和10月上旬根据气候情况调整夏季和冬季作息时间。
三、健康检查制度
1.师生入园体检:幼儿在入园前必须进行全身体格检查。对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幼儿必须做胸部x射线透视、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,必须经过检疫期,无症状方可入园。同时要了解幼儿疾病史、传染病史、过敏史、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。教职工参加工作前必须进行体检,包括胸部x线透视、肝功能以及阴道毒菌、滴虫检查等常规检查,健康检查合格者方可就职。
2.定期体检制度:幼儿每半年体检一次,测量要准确并做好记录,进行健康分析、评价、疾病统计,及时矫治缺点,在园幼儿建立健康档案。工作人员每年全面体检一次,发现肝炎、肺结核或其他传染病须立即离岗治疗。待痊愈后,持区以上医疗保健单位的健康证明方可恢复工作。
3.坚持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制度,认真做好一摸;有否发烧;二看:咽部、皮肤和精神;三问:饮食、睡眠、大小便情况;四查: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
四、疾病预防制度
1.贯彻“预防为主”的方针,做好经常性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。
2.搞好预防接种,密切与当地防疫部门的联系。按年龄、季节、规范化地通知家长到正规医疗机构为幼儿实施预防接种。
3.及时了解传染病疫情,对社会上季节性流行疾病,做到早预防,在园内采取措施进行消毒、预防,降低园内幼儿发病率。
4.如发现传染病及时报告,进行治疗、隔离,通知家长带到医院去诊治。对患儿所在班要进行彻底的消毒。与患儿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应进行医学检验,并科学进行预防。保健医生上报教育和卫生防疫主管部门。
5.加强体格锻炼,增强儿童体质,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。
6.开展健康教育,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卫生知识,传授传染病的防治常识。
五、卫生消毒及传染病隔离制度
(一)环境卫生
1.要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。每天一小扫,每周一大扫。分片包干,定人、定点、定期检查。要消灭蚊、蝇、蟑螂等害虫。
2.幼儿玩教具要保持清洁,定期消毒、清洗。
3.要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、阳光充足,冬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。每天早班老师负责开窗通风,午睡起床后由保育员负责开窗通风。室内要有防蚊、防蝇、防暑和取暖设备。
4.厕所要清洁通风,定时打扫并消毒。儿童用的便盆,每次用后要立即倾倒,刷洗干净,每日用消毒液浸泡。
5.儿童桌椅高度应符合要求。流通,阳光充足,
(二)个人卫生
1.幼儿每人两巾一杯;日常生活用品要专人专用,做好消毒工作。
2.幼儿饭前便后洗手,饭后漱口,用流动水或干净水洗手和脸,保持清洁。每周剪指甲一次。
3.服装整洁,幼儿被褥专用,被罩、褥单每半月清洗、暴晒一次。如发现有尿床者,其床单、褥单(被罩、棉套如有尿湿)应随时更换。
4.培养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,提醒幼儿每天大便一次。
5.保护幼儿视力,室内要注意采光。
6.教职工个人卫生,经常保持仪表整洁,勤洗头澡,勤剪指甲,饭前便后
和给幼儿发放点心、开饭前洗手。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,禁止吸烟。
(三)消毒隔离制度
1.设立保健室、隔离室,隔离室用品专用。
2.幼儿中餐和点心前由保育员负责清洁消毒桌面。每餐用完的勺碗及杯具清洗干净,消毒柜消毒1小时。
3.儿童玩具要保持清洁,每周由保育员负责清洗消毒一次,用84液浸泡20分钟后清洗晾干,图书用紫外线照射2小时。幼儿活动室和卧室每天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。毛巾每周用84液浸泡清洗一次,抹布、拖把等保持清洁,经常用84液消毒。
4.幼儿及教职工患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立即隔离治疗,所在班彻底消毒,患者待隔离期满痊愈后,持医生出具的康复证明方可回园。
5.传染病流行季节,幼儿离园一个月以上或外出(离本市)返回时,应向家长询问有无传染病接触史,并要经过医务人员重新检查。未接触传染病的要观察两周。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待检疫期满后方可回园。
6.教职工家中及幼儿家中发现传染病人时应报告园领导,根据情况采取必要措施。
六、晨午检及全日观察制度
1.晨检要求:每天幼儿入园,须在园门口接受班级教师及保健医生的晨间检查。
2.晨检内容:一摸,幼儿有无发热现象,可疑者测量体温。二看,一般情况下,观察幼儿精神状态、面色等,传染病的早期表现,咽部、皮肤有无皮疹等)。三问,个别幼儿饮食、睡眠、大小便情况。四查,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,发现问题迅速处理。
3.幼儿午睡巡查及管理
(1)每日值班人员巡视幼儿午睡,巡视的内容包括来园人数、幼儿睡姿、幼儿盖被、幼儿脱衣、幼儿入睡率等几方面,并做好记录。
(2)当班教师在幼儿躺下后逐一检查幼儿有无危险东西携带或装饰物,如有需收放好。与保育教师做好交接记录。
(3)保育教师午睡看护时注意巡视睡着的幼儿呼吸的频率,对咳嗽的幼儿应让其侧睡,对蒙头睡的幼儿应加以纠正,午睡时间教师注意巡视幼儿,以免发生意外,按时填写午睡巡查记录。
(4)遇特殊情况及时与值班人员、家长联系,采取措施,及时处理。
4.保健医生每日不定期巡视各班级,向班上老师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,对体弱的幼儿加强生活护理,如有可疑或异常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。
5.各班教师对缺勤的幼儿要进行电话追踪访问,严格执行晨、午检的检查制度。
6.班内的保教人员应全日注意观察幼儿的精神、饮食、睡眠、大小便等情况,对有病体弱的幼儿加强生活护理,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与保健医生联系,做好全日观察记录。
七、疾病缺陷跟踪矫正制度
1.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情况,对有不良习惯及心理障碍的幼儿,组织班上的教师商讨矫正办法,并定期进行监测。
2.重视幼儿视力,定期进行视力检查,对有问题(弱视、斜视、近视)告知家长,班级教师在保健医生指导下,配合家长矫正幼儿视力。
3.重视幼儿口腔疾病和肠道疾病预防告知,教师在一日活动中重视加强相关教育。
4.矫正办法要及时与家长沟通,并取得家长同意。
八、体弱儿管理制度
1.体弱儿范围: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、营养不良、反复感染(呼吸道、肠道感染)、先天性心脏病、癫痫病、神经精神发展迟缓、常见畸形等。
2.保健医生与班级老师共同管理,对体弱儿进行登记,了解患儿的发病原因,家园配合加强护理,及时掌握身体健康情况,做好记录。
3.建立体弱儿管理卡片每月或每季度健康检查一次。平时加强全日观察,发现问题及时防治。
4.班级教师和保健医生对体弱儿生活、保健、营养、护理及治疗等要全面关心负责,给予必要的照顾,并逐步加强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。
5.疾病治疗后,及时结案转为健康系统管理。
九、饮食管理制度
1.幼儿的伙食有专人负责,民主管理,建立伙委会(园领导、保健人员、食堂管理员、保教人员等),定期开会,研究伙食问题。
2.伙食费专款专用,精打细算,计划开支,保证营养,合理使用。每月公布伙食收支情况,每学期召开伙食委员会。
3.根据季节市场供应情况,保健医生要定期计算幼儿进食量、营养量,作好营养分析,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食谱,每周更换,做到花色品种多样,保证幼儿摄入足够的营养。
4.准确掌握幼儿出勤人数,做到每天按人按量供应主副食,不吃隔日剩饭菜。
5.教职工伙食和幼儿伙食要严格分开,不吃幼儿伙食。
6.按时开饭,儿童进餐时间不应少于二十至三十分钟,保证儿童吃饱每餐饭。
7.饮食卫生
(1)要严格执行《食品安全法》,厨房用具、刀、砧板、盆、柜、抹布等要做到生熟分开,洗刷干净,食具一餐一消毒,食物要有防蝇设备,经常清扫,保持厨房清洁。
(2)不买、不加工腐烂变质食物,买来的熟食加热处理后再吃,预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发生。
(3)搞好饮食卫生,饭前工作人员和儿童都要用洗手液、流动水洗手,饭桌要用清洁消毒。
(4)食堂工作人员上灶前要洗手、入厕所前要脱工作服,便后用洗手液洗手。
(5)培养儿童不偏食、不吃零食的习惯,吃水果要洗净或削皮。
十、营养管理制度
1.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季节变化,依据膳食搭配原则,科学、合理的制定营养代量食谱。
2.每周更换幼儿营养代量食谱,并及时向家长分布。
3.幼儿膳食营养要全面、均衡、合理。
4.切实按制定的幼儿营养代量食谱实施,不得流于形式。
5.每周进行一次营养分析,定期召开伙委会,根据统计分析情况调整幼儿代量食谱,保证幼儿的营养需求,将营养统计、分析等资料存档保留。
6.准确掌握幼儿出勤人数,做到每天按人按量投放主、副食,保证幼儿的进食量和营养量,不吃隔日剩饭菜。
7.合理的采购食品,科学、合理的烹调,制作色、香、味、形俱全、花色新颖、丰富多样的饭菜,确保营养膳食质量。
十一、安全制度
1.幼儿园要注意房屋、场地、玩具、用具及运动器械的使用安全,定期检查,及时维修,避免触电、砸伤、摔伤、烫伤及火灾等重大事故的发生。
2.教师必须妥善保管幼儿的药品,病儿服药时,必须仔细核对药名、药量、幼儿姓名,按时给幼儿服药。
3.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,并做好交接登记手续。
4.定期向幼儿及家长宣传安全知识,在幼儿园在危险的地方张贴醒目的安全警戒标志,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。
5.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,对幼儿坚持正面教育,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。
6.认真贯彻卫生防疫部门下达的有关食品卫生的规定,严把食品的进园关和食品入口关,严防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。
7.药物必须妥善保管,吃药时要仔细核对,剧毒药品要有专人管理,并严禁放在班上。药物管理和服用应由保健医生负责。
8.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应以幼儿的安全为第一要素,进行认真细致的事先准备,考虑周详,严禁带幼儿到有危险的地方开展活动。提前做好活动前的安全预案,并上报教体局批准备案。
9.每学期开展安全教育主题周活动,至少进行安全演习一次。
10.幼儿来离园严格实行家长接送制度,并由门卫加强管理,防止幼儿出大门走失。禁止外来人员来园玩耍、借宿。
十二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
一、指导思想
为了切实提高本园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,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,减轻、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,保障全园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,根据本园实际制定系列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。
二、领导机构
成立领导小组,指导全园突发事件安全工作。
组 长:园长
副组长:副园长
成 员: 各分管主任、保健医生、班级教师
三、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
(一)食物中毒
及时掌握幼儿健康状况,一旦发生园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,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要做好下列工作:
1.立即停止食品加工活动,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区卫生疾病控制中心,区教体局体卫科。
2.立即将发病教职工、幼儿送往医院,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。
3.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、工具、设备和现场,待确认后交于卫生部门处理。
4.积极配合卫生、公安部门调查,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。
5.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,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,维持园内正常教育教学秩序。
6.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,总结经验教训,提出整改意见,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。
(二)传染病疫情
园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,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关的应急响应,同时根据实际情况,适时开展以下工作:
(1)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,相应调整教学方式,对在园内出现症状发病者、疑似患者立即通知家长带幼儿去医院就诊,并在家隔离观察。对上述人员经过的地区(场所)、接触的物品及呕吐物、排泄物进行临时消毒,暂停人员流动,临时封闭出现病例的教室、楼层,采取终末消毒,对密切接触者做好登记以供调查。
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,禽流感,鼠疫及肺炭疽疑似病例,对该班加强观察,做到早晚护导不并班,幼儿不串班,餐具毛巾玩具等加强消毒.出现一例上述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,幼儿园在报请区教体局体卫科批准后,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;如出现以上上述临床诊断病例及园内续发病例,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。
(2)如班级或幼儿园停课放假,园领导和教师(非密切接触者)坚持岗位,加强与家长联系,及时了解幼儿身体状况。
(3)尊重和满足教职工、家长的知情权,主动及时准确地发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,对教职工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,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,维护校园稳定。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组织机构保障
园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,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。
(二)财力和物资保障
幼儿园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,为突发事件的防止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。
十三、卫生统计制度
1.每天统计幼儿出勤情况。
2.每学期进行一次幼儿身高、体重、视力(中班以上)的统计,每年进行一次血色素统计,分析评价结果告诉家长。
3.每天跟踪常见病和传染病登记记录,每学期进行常见病患病率统计。
4.每日记录晨检结果。
5.每学期对幼儿免疫接种情况统计记录一次,随时进行补登。
6.开学初收集入园体检表,每学期收集全园体检登记表、每年六月进行毕业班体检登记表。
7.每周进行幼儿和教师的膳食登记,并进行营养分析及调整。
8.随时进行事故登记。
(第14-23共十个制度为办园行为督导要求)
十四、一日活动安排制度
晨检
晨检由专职保健员进行,保育员要细心督促幼儿进行晨检,保健员和保育员、班级老师取得联系,关心体弱和生病的孩子。
进班
1、孩子进班前,做好环境卫生、室内通风、检查安全及其他准备工作。
2、热情接待每位幼儿及家长,态度和蔼,亲切有礼貌,使幼儿情绪愉快,愿意来园,家长放心。
3、简单了解幼儿在家情况,收下晨检标牌。检查幼儿是否携带食物及其他不安全的物品,如发现,可请家长带回,并做好宣传工作。
4、准备充足的各类玩具,组织丰富的来园活动。
5、保管幼儿的衣物、用品。
体育活动
一、早操
1、保育员双手应干净、温暖,不留长指甲。为幼儿脱去适量的衣服。适合运动。
2、用游戏的形式和幼儿按音乐节奏做操。主班老师完整示范做操,配班老师可进行个别指导。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愉快情绪,不强求幼儿动作的规范、姿势的正确。
二、户外运动
合理安排器械、散步、自由活动环节。保证幼儿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,并能根据天气、气候变化进行调整。
1、保育员要注重各项活动中的安全问题,如场地平整、器械安全、幼儿衣着适合运动、幼儿有否危险的动作等。
2、活动后及时清点人数,加强保护意识。
3、保育员要参加幼儿活动,激发孩子活动兴趣。
4、注意照顾体弱儿,安排合适的活动量,特殊气候下要灵活安排,保证有充足的玩具。
穿衣盥洗
1、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,洗手要用流动水和肥皂;饭后需洗脸,洗脸要用消毒毛巾。
2、为幼儿穿衣、裤、鞋、袜时,要考虑幼儿的舒适、保暖和安全。
3、定期为幼儿剪指甲,不肯合作的幼儿应等其熟睡后再剪,不要强迫进行。
4、培养幼儿理解、学说有关的语言,认识常接触的东西。
5、盥洗中要注意安全,保育员要先试后才能让幼儿清洗。
6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独立生活能力。
进餐
1、保持幼儿情绪愉快,专心地进餐,严禁在幼儿进餐时训斥幼儿。
2、进餐前保育员应清洗双手,并清洁消毒饭桌。
3、保育员积极负责好消毒及分发饭菜工作,。当班教师组织好幼儿分组洗手进餐。让体弱幼儿和吃饭慢的幼儿先洗手吃饭,不必全班同时进餐。还应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饭菜,以引起幼儿食欲。
4、每天按时开饭,进餐时间不少于30分钟。
5、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,并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。在进餐过程中培养孩子理解有关的语言。
6、要求幼儿咽下最后一口食物后离开座位,并组织幼儿安静的活动。
7、区别对待不同情况的幼儿,采用少盛多添的方法鼓励孩子多吃;挑食孩子让他有个适应过程;新生和病后孩子可相应减少进食量,并给予照顾。
8、全部幼儿进餐结束后才能打扫卫生,尽量采用湿性打扫,防止尘土飞扬。
9、保证供应充足的饮水,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独立进餐的能力。
睡眠
1、给幼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。
2、做好睡前的准备工作。
3、合理安排孩子午睡的床位。
4、有秩序地组织幼儿入睡和起床。
5、保育员不能离开班级,要做好巡视检查。发现异常,及时处理。
6、不可随意延长或缩短睡眠时间。
7、培养幼儿与睡眠有关的能力和习惯。
游戏
1、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游戏时间和游戏内容。
2、提供充足的、安全的玩具,满足幼儿活动需要。
离园
1、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,交待幼儿在园情况,交还衣物、药品等。
2、培养幼儿离园前放好玩具,与本班幼儿、老师有礼貌地道别。
3、组织晚接的幼儿活动,避免幼儿情绪不稳定。
4、幼儿离园后做好清洁、整理、消毒工作,并检查
 
上一篇:市二幼教育统计工作制度
下一篇:保健室上墙制度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