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市第二幼儿园:在线备课系统

同曦园区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备课资源 > 同曦园区

课题:第十七周(2024.12.23—2024.12.27)

2024——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

苗苗二班  刘孟婷

2024.12.23—2024.12.27 第十七周

上午班——

12月23日   星期一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
1. 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
2. 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
3. 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
二、自主游戏

1. 音乐律动
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
2. 自主游戏

游戏场地:骑行区
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
支持策略:
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
三、游戏分享

1. 游戏表征
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
2. 思维共享

(1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
四、主题活动

社会活动——《小动物过冬》

活动目标:

1.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小动物的过冬方式,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,激发幼儿对动物生活习性的探索兴趣;

2.鼓励幼儿用清晰、连贯的语言讲述小动物过冬的过程,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;

3.通过活动,让幼儿感受动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,培养幼儿关爱动物、保护自然的意识。

活动准备:

PPT

活动过程:

一、导入

教师播放一段冬天的雪景视频,视频中有雪花纷飞、大地银装素裹的景象,同时伴有寒冷的风声。视频结束后,教师提问:“小朋友们,冬天到了,天气变得非常寒冷,我们人类可以穿上厚厚的衣服、住在温暖的房子里来抵御寒冷。那你们知道小动物们是怎么过冬的吗?”从而引出活动主题——小动物过冬。

二、小动物过冬方式大揭秘

1.展示PPT中松鼠的图片和相关动画,教师讲述:“这是小松鼠,冬天来临时,它会提前收集很多的松果、坚果等食物,然后把它们藏在自己的洞穴里。在寒冷的冬天,小松鼠就靠这些储存的食物度过。”讲完后,教师提问:“小松鼠是怎么过冬的呀?它为什么要储存这么多食物呢?”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,加深对松鼠过冬方式的理解。

2.依次展示青蛙、大雁、小熊等动物的图片和动画,分别介绍它们的过冬方式。如青蛙是冬眠动物,冬天它会躲进泥土里,不吃不喝,睡上一个长长的觉;大雁会在秋天的时候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温暖的地方,等到春天再飞回来,这就是迁徙;小熊在冬天来临前会吃得胖胖的,然后找一个温暖的树洞或山洞躲起来,靠体内储存的脂肪度过寒冬。每介绍一种动物,都与幼儿进行互动讨论,如“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青蛙冬眠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吗?”“大雁为什么要迁徙到南方去呢?”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,主动思考和探索动物的过冬奥秘。

三、游戏:动物过冬方式分类

1.给每个幼儿发放一套动物卡片(包含松鼠、青蛙、大雁、小熊等)和分类卡片(冬眠、迁徙、储存食物、换毛等)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个大的分类区域,分别标上冬眠、迁徙、储存食物、换毛。

2.教师说出一种动物的名称和其过冬方式,如“小松鼠储存食物过冬”,然后请幼儿将小松鼠的卡片放到“储存食物”的分类区域里。通过这个游戏,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对不同小动物过冬方式的认识,同时锻炼幼儿的分类能力和反应能力。

四、角色扮演

1.将幼儿分成小组,每组幼儿选择一种动物头饰,并确定自己所扮演动物的过冬方式。例如,一组幼儿扮演小松鼠,他们要表现出小松鼠在秋天收集食物、储存食物以及在冬天在洞穴里吃食物的情景;另一组幼儿扮演大雁,要展示出大雁排成队列飞行迁徙的样子等。

2.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,教师在一旁观察并指导。角色扮演结束后,邀请其他小组的幼儿进行评价,说说哪个小组表演得最生动形象,像真正的小动物在过冬一样。通过角色扮演,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体验小动物过冬的过程,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。

活动延伸:

在图书区投放更多关于动物生活习性和过冬方式的科普图书、绘本,如《动物的冬天》《冬眠旅馆》等,鼓励幼儿自主阅读,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。

五、生活活动
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
 

 

 

下午班——

12月24日   星期二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
1.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
2.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
3.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
二、自主游戏

1.音乐律动
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
2.自主游戏

游戏场地:骑行区
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
支持策略:
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
三、生活活动
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
3.午饭不挑食,保持桌面干净。

下午活动

一、室内外各类游戏

游戏场地:东边长廊

游戏材料:跑酷组合、梯架组合等
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运动能力,能大胆进行尝试

支持策略:

(1)能创造性使用跑酷组合和梯架组合进行搭建赛道;
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
二、区域活动

重点区域:乐高室

材料:乐高室材料

活动目标:

1.能够通过操作,发现一定的搭建现象。

2.对搭建操作感兴趣,愿意尝试多种材料。

四、幼儿离园

1.排好队,一个一个有序等待家长拿接送卡在校门口接走。

2.离开幼儿园要带好口罩。

 

 

 

上午班——

12月25日   星期三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
1. 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
2. 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
3. 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
二、自主游戏

1. 音乐律动
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
2. 自主游戏

游戏场地:骑行区
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
支持策略:
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
三、游戏分享

1. 游戏表征
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
2. 思维共享

(1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
四、主题活动

科学活动——《怎么会有声音呢》

活动目标:

1.引导幼儿通过观察、实验、讨论等活动,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,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振动;

2.鼓励幼儿积极探索,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造声音,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;

3.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
活动准备:

PPT

活动过程:

一、导入

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或视频,如鸟鸣声、汽车喇叭声、人们的笑声、乐器演奏声等,引导幼儿倾听并提问:“小朋友们,刚刚我们听到了很多声音,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来的吗?”从而引出活动主题——怎么会有声音。

二、感知声音的产生

1.教师展示小鼓,提问:“这是什么?如果我敲一敲小鼓,会发生什么?”然后教师敲击小鼓,让幼儿观察并倾听鼓声,接着提问:“小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?”引导幼儿思考。

2.教师将一些豆子放在鼓面上,再次敲击小鼓,让幼儿观察豆子的跳动情况,提问:“你们看到豆子在做什么?这和小鼓发出声音有什么关系呢?”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,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。

3.给每组幼儿发放一套实验材料(如橡皮筋、塑料尺、气球等),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,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,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。例如,幼儿拉伸橡皮筋并拨动它,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;将塑料尺一端固定在桌子上,另一端伸出桌面,用手拨动塑料尺,感受塑料尺的振动和声音。教师巡回指导,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,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,不要将实验材料放入口中或耳朵里。

三、探索声音的传播

1.教师讲述:“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,那声音是怎么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?”展示声音传播原理的PPT示意图,简单向幼儿介绍声音可以通过空气、固体、液体等介质传播。

2.实验:教师将一个铃铛放在密封的瓶子里,摇晃瓶子,让幼儿倾听铃铛的声音;然后打开瓶子,再次摇晃铃铛,让幼儿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。引导幼儿思考:“为什么打开瓶子后听到的铃铛声音更响亮呢?”通过这个实验,让幼儿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。

3.分组实验:给每组幼儿发放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和一个铃铛,让幼儿尝试将铃铛放入水中摇晃,倾听声音,并与在空气中摇晃铃铛的声音进行比较。同时,让幼儿用手触摸瓶子,感受声音传播时瓶子的振动。实验结束后,组织幼儿讨论实验结果,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。

四、声音的应用与讨论

1.教师播放PPT,展示一些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,如电话、广播、乐器演奏、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等,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:“在这些图片中,声音起到了什么作用呢?”让幼儿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。

2.教师提问:“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帮助,但有时候声音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,比如噪音。你们知道哪些声音是噪音吗?噪音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呢?我们应该怎么减少噪音呢?”引导幼儿思考并展开讨论,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。

活动延伸:

在科学区投放更多的实验材料和工具,如不同材质的杯子、勺子、弦乐器等,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声音的奥秘,如研究不同材质对声音传播速度和音色的影响、制作简单的弦乐器并探究其发声原理等,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。

五、生活活动
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
 

 

 

下午班——

12月26日   星期四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
1.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
2.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
3.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
二、自主游戏

1.音乐律动
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
2.自主游戏

游戏场地:骑行区
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
支持策略:
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
三、生活活动
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
3.午饭不挑食,保持桌面干净。

下午活动

一、室内外各类游戏

游戏场地:北区绿地

游戏材料:雨靴、雨鞋等
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。

支持策略:

(1)能创造性使用现有材料进行游戏;
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
二、区域活动

重点区域:美工区

材料:美工区材料、自然材料等

活动目标:

1.学会与同伴分工合作,共同完成作品。

2.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,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。

三、幼儿离园

1.排好队,一个一个有序等待家长拿接送卡在校门口接走。

2.离开幼儿园要带好口罩。

 

 

上午班——

12月27日   星期五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
1. 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
2. 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
3. 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
二、自主游戏

1. 音乐律动
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
2. 自主游戏

游戏场地:骑行区
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
支持策略:
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
三、游戏分享

3. 游戏表征
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
4. 思维共享

(1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
二、主题活动

艺术活动(绘画)——《美丽的杯子》

活动目标:

1.引导幼儿观察杯子的不同形状、颜色和图案,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;

2.鼓励幼儿运用各种线条、图形和色彩进行创意绘画,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杯子,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;

3.让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创作的快乐,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。

活动准备:

PPT

活动过程:

一、导入

教师播放PPT,展示各种精美的杯子图片,如陶瓷杯、玻璃杯、保温杯等,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:“小朋友们,看看这些杯子,它们漂亮吗?你最喜欢哪一个杯子?为什么?”通过提问,引起幼儿对杯子的兴趣,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。

二、观察与讨论

1.教师再次展示PPT中的杯子图片,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杯子的形状、颜色和图案。例如,教师指着一个有花朵图案的杯子问:“这个杯子上有什么图案?这些花朵是什么颜色的?”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杯子特征,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
2.组织幼儿分组讨论:“如果让你设计一个美丽的杯子,你会设计成什么形状?上面会有哪些图案和颜色呢?”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,分享自己的创意,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
三、绘画创作

1.教师向幼儿介绍绘画工具和材料,并示范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,如如何画直线、曲线、圆形、方形等图形,以及如何用色彩搭配来表现杯子的美观。示范时,教师边画边讲解:“我们可以先画一个杯子的形状,比如像这样画一个椭圆形做杯身,再画一个长方形做杯把……然后可以在杯子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,比如星星、爱心、小动物等等,最后用漂亮的颜色给杯子涂上颜色。”

2.幼儿进行绘画创作,教师巡回指导。在指导过程中,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,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不要拘泥于现实中的杯子形状和图案。对于绘画有困难的幼儿,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,如启发幼儿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杯子或其他物体的形状,帮助幼儿构思画面;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,教师鼓励他们在画面中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创意元素,如在杯子周围画一些装饰背景等。

四、作品展示与评价

1.绘画完成后,教师组织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架或展示板上。展示时,邀请幼儿逐个介绍自己的作品,如:“我画的杯子是三角形的,上面有很多彩色的条纹,还有一只小蝴蝶在杯子上飞舞。”通过作品介绍,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。

2.开展作品评价活动,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认真倾听,并给予肯定和鼓励。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,如杯子的形状是否独特、图案是否新颖、色彩搭配是否协调等。教师总结幼儿的评价意见,对每一幅作品给予积极的反馈,如:“这幅作品的杯子形状很特别,像一个可爱的小房子,而且颜色也很鲜艳,让人看了很开心。”通过评价活动,让幼儿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,同时也能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和启发。

活动延伸:

开展“杯子设计大赛”活动,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在家中设计制作一个独特的杯子,可以是绘画作品、手工制品或两者结合的作品。然后将作品带到幼儿园进行展示和评选,评选出“最具创意奖”“最美观奖”“最佳亲子合作奖”等多个奖项,激发幼儿和家长的参与热情,增进亲子关系,同时也让幼儿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。

五、生活活动
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
 


 


评课

表情

共 0 条评课
  • 这篇内容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