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——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
苗苗二班 刘孟婷
2025.4.14—2025.4.18 第十周
上午班——
4月14日 星期一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 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2. 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3. 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 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 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骑行区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支持策略: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三、游戏分享
1. 游戏表征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2. 思维共享
(1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四、主题活动
社会活动——《奇怪的人跟着我》
活动目标:
1.让幼儿知道遇到奇怪的人跟踪时的危险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
2.引导幼儿掌握遇到奇怪的人跟踪时的正确应对方法,如往人多地方跑、找警察/保安/信任的人求助、大声呼喊等。
3.提升幼儿在危险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和安全自救能力。
活动准备:
制作包含奇怪的人跟踪情景、正确应对方法示范的PPT,如小朋友独自走路被跟踪,以及往超市跑、找警察叔叔求助的画面。
活动过程:
一、导入
播放PPT首页,展示一个小朋友独自走路,后面有个陌生人悄悄跟着的情景图,提问:“小朋友们,看看这个小朋友遇到了什么情况?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,会害怕吗?”引出活动主题,引发幼儿对危险情境的关注。
二、认识跟踪危险
1.切换PPT,讲解奇怪的人跟踪可能带来的危险(如被带走、受到伤害),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说:“要是有奇怪的人一直跟着我们,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不好的地方,伤害我们,所以这是很危险的。”
2.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“奇怪的人”的理解,如“不认识的人、行为奇怪的人”,明确危险人物的特征。
三、学习应对方法
1.展示PPT中遇到奇怪的人跟踪时的正确应对方法:
-往人多的地方跑:呈现小朋友往热闹的商场、学校跑的画面,讲解“跑到人多的地方,奇怪的人就不敢跟着啦,因为人多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帮助我们的人”。
-找警察/保安/信任的人求助:展示小朋友找警察叔叔、小区保安、商店营业员求助的情景,讲解“这些穿制服的叔叔阿姨,还有我们认识、信任的人,会保护我们,要赶紧找他们帮忙”。
-大声呼喊:呈现小朋友大声喊“救命呀,有人跟踪我”的画面,讲解“大声喊能引起别人注意,让奇怪的人害怕,也能让更多人来帮我们”。
2.请幼儿模拟演练这些应对方法,教师给予指导,如“跑的时候要快速、稳稳地,喊的时候要大声、清楚”。
四、情景模拟实践
设置情景模拟游戏,播放PPT中不同的跟踪情景(如在小区里被跟踪、在放学路上被跟踪),请幼儿分组进行应对演练,其他幼儿观察、评价,如“他跑到超市里找营业员求助,做得对,但是喊的时候声音可以再大一点”。
五、总结强调
总结遇到奇怪的人跟踪时的应对要点,强调“不要害怕,要冷静地用我们学到的方法保护自己”,鼓励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勇敢应对,同时提醒“要是真的遇到这样的事,一定要赶紧找大人帮忙”。
活动延伸:
1.在班级开展“安全小卫士”角色扮演活动,幼儿轮流扮演“奇怪的人”和“求助者”,反复演练应对方法,强化记忆与应用。
2.回家后和家人一起模拟“奇怪的人跟踪”情景,让家人扮演跟踪者,幼儿实践应对方法,拍摄演练小视频,回园分享经验。
五、生活活动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下午班——
4月15日 星期二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2.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3.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骑行区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支持策略: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三、生活活动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3.午饭不挑食,保持桌面干净。
下午活动
一、室内外各类游戏
游戏场地:东边长廊
游戏材料:跑酷组合、梯架组合等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运动能力,能大胆进行尝试
支持策略:
(1)能创造性使用跑酷组合和梯架组合进行搭建赛道;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二、区域活动
重点区域:乐高室
材料:乐高室材料
活动目标:
1.能够通过操作,发现一定的搭建现象。
2.对搭建操作感兴趣,愿意尝试多种材料。
四、幼儿离园
1.排好队,一个一个有序等待家长拿接送卡在校门口接走。
2.离开幼儿园要带好口罩。
上午班——
4月16日 星期三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 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2. 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3. 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 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 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骑行区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支持策略: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三、游戏分享
1. 游戏表征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2. 思维共享
(1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四、主题活动
科学活动——《10以内的等差关系》
活动目标:
1.幼儿理解10以内数的等差关系(主要是相邻数差1,以及简单的间隔等差,如差2),能发现数字之间“多1”“少1”的数量变化规律。
2.通过操作实物、数字卡片游戏、生活情境探索等活动,提升对数的感知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,能用简单语言描述等差关系(如“5比4多1,比6少1”)。
3.激发幼儿对数学规律探索的兴趣,培养主动思考、发现数学奥秘的习惯。
活动准备:
1.物质准备:110数字卡片;10以内数量的实物(如小积木、雪花片、水果模型,每种数量对应110);“数字等差探索板”(画有10个格子,可放置数字卡片和实物);生活中体现等差关系的图片(如楼梯台阶、排队的小朋友)。
2.经验准备:幼儿已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顺数、倒数,对数字大小有基本认知。
活动过程:
一、导入——“数字朋友的秘密”
1.教师出示110数字卡片,打乱顺序摆放,说:“小朋友们,数字朋友藏着有趣的秘密,今天我们要发现它们之间的‘数量小秘密’,猜猜是什么?”引发幼儿探索欲望,引出等差关系主题。
2.简单引导:请幼儿随意选取两张数字卡片(如3和4),提问:“3和4比,哪个大?大多少?”初步感受数字间的数量差异,为理解等差关系做铺垫。
二、探索相邻数的等差关系
1.实物操作与发现:
给幼儿分发“数字等差探索板”、110数字卡片及对应数量的小积木(如数字3对应3块积木,数字4对应4块积木)。让幼儿将数字卡片按110顺序摆放在探索板格子里,然后在每个数字卡片下方对应放置实物积木。
教师引导提问:“看看数字1和2下面的积木,2的积木比1多几个呀?数字2和3呢?”鼓励幼儿自主观察、数数,发现“每个后面的数字对应的积木,都比前面数字的积木多1个”,如“2比1多1,3比2多1”,从而理解相邻数之间“差1”的等差关系,即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,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。
2.数字卡片游戏巩固:
开展“相邻数找朋友”游戏,教师说出一个数字(如5),幼儿快速找出比它多1(6)和少1(4)的数字卡片,举起来展示。通过快速反应游戏,强化对相邻数等差关系(差1)的掌握,同时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和对数的敏感度。
三、拓展——间隔数的等差关系
1.情境引导与操作:
教师调整探索板上的数字卡片,跳过相邻数,摆放1、3、5(或2、4、6等间隔为2的数字),并对应放置1块、3块、5块雪花片。提问:“小朋友们,看看这些数字和雪花片,3比1多几个?5比3多几个?”引导幼儿观察发现“间隔的数字之间,数量差是2”,感受除了相邻数差1,还有其他等差情况(如差2)。
再让幼儿自主尝试摆放其他间隔数字(如1、4、7,差3;或2、5、8等),并放置对应数量实物,探索不同的等差关系,教师巡回指导,鼓励幼儿说一说“X比X多几个”,加深对间隔等差的理解。
2.生活实例关联:
展示生活中体现等差关系的图片,如楼梯台阶(每层台阶高度差近似相等)、排队的小朋友(身高间隔等差,简单引导)等,提问:“生活里这些东西,和我们发现的数字等差秘密像不像?楼梯台阶一层比一层高,就像数字一个比一个大,有固定的差!”帮助幼儿将数学规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,理解等差关系的实用性。
四、游戏应用——“等差大挑战”
1.“数字列车”游戏:
教师说一个数字(如3)和一个等差(如差2),幼儿快速说出后续数字,组成“数字列车”,如“3、5、7、9……”;或者教师说等差和列车末尾数字,让幼儿倒推前面的数字,如“差1,末尾是8,列车是6、7、8”。通过正向、逆向的数字列车游戏,锻炼幼儿运用等差关系进行数字推理的能力。
2.“实物等差排序”游戏:
给幼儿提供多种实物(如水果模型、小玩偶),每种实物有110不同数量。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实物,按照等差关系(如差1、差2)进行排序摆放,然后向同伴介绍“我用苹果排序,差1,是1个、2个、3个……”,巩固对不同等差关系的应用,同时提升语言表达和分享能力。
五、总结与延伸
教师总结:“今天我们发现了数字朋友的等差秘密,相邻数之间差1,还有像差2、差3这样的间隔等差。数字的规律很有趣,生活里也藏着好多这样的秘密,大家要善于发现哟!”
活动延伸:
数学区活动:在数学区投放更多数字卡片、实物和“等差探索记录单”,让幼儿继续探索10以内不同的等差关系,如差4、差5,并记录自己发现的“数字列车”;还可尝试用实物摆出等差造型(如用积木摆楼梯),感受立体的等差规律。
家庭任务: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等差现象(如家里的餐具摆放数量、楼层数字),用拍照或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,回园后和小伙伴分享“我找到的等差秘密”,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结。
五、生活活动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下午班——
4月17日 星期四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2.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3.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骑行区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支持策略: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三、生活活动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3.午饭不挑食,保持桌面干净。
下午活动
一、室内外各类游戏
游戏场地:北区绿地
游戏材料:雨靴、雨鞋等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。
支持策略:
(1)能创造性使用现有材料进行游戏;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二、区域活动
重点区域:美工区
材料:美工区材料、自然材料等
活动目标:
1.学会与同伴分工合作,共同完成作品。
2.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,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。
三、幼儿离园
1.排好队,一个一个有序等待家长拿接送卡在校门口接走。
2.离开幼儿园要带好口罩。
上午班——
4月18日 星期五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 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2. 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3. 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 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 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骑行区
游戏材料:自行车、警察服装等
观察重点:关注幼儿的合作能力,能大胆参与到游戏中去,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
支持策略:
(1)能创造性使用辅助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组合;
(2)引导幼儿自己探索新的玩法和组合方式,培养创新思维;
(3)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三、游戏分享
3. 游戏表征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4. 思维共享
(1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二、主题活动
艺术活动(美术欣赏)——《向日葵》
活动目标:
1.欣赏梵高《向日葵》及不同风格向日葵绘画作品,感受色彩(明亮黄、深沉棕)、构图(花朵排列)带来的视觉冲击与情感表达;
2.能用语言描述对作品的感受(如“颜色很亮,像太阳”“花朵挤在一起,很热闹”),尝试用简单符号、词语记录欣赏心得;
3.激发对美术欣赏的兴趣,提升审美感知力,萌发对大自然花朵的喜爱。
活动准备:
1.梵高《向日葵》系列作品(多幅)、不同画家创作的向日葵绘画(写实、卡通、抽象风格)图片或PPT,分层次展示。
2.欣赏记录卡(画纸+简单引导问题:“我看到______颜色,感觉______;花朵像______”)、彩笔。
3.实物向日葵(或仿真花),让幼儿直观观察花朵形态、色彩。
活动过程:
一、直观感知
1.出示实物向日葵,提问:“小朋友们,看看向日葵,它的颜色、形状什么样?摸摸花瓣、叶子,什么感觉?”引导用视觉、触觉观察描述,如“黄黄的花瓣,圆圆的花盘,叶子毛毛的”。
2.引出:“很多画家喜欢画向日葵,今天我们一起看看画家们笔下的向日葵,像不像我们看到的一样美!”
二、作品欣赏
1.展示梵高《向日葵》(单幅),提问:“这幅画里的向日葵,颜色怎么这么亮?它们挤在一起,像在做什么?”引导感受色彩的热烈、构图的饱满,鼓励表达“像在开派对”“颜色像太阳,暖暖的”。
2.对比欣赏不同风格作品:
写实风格:“这幅向日葵和真的好像,花瓣上的纹路都能看到,像在拍照!”引导观察细节。
卡通风格:“这些向日葵像小朋友,有圆圆的脸,还笑呢,真可爱!”感受童趣表达。
抽象风格:“这里的向日葵颜色弯弯扭扭,像在跳舞,是不是很特别?”启发对创意表现的理解。
3.每幅作品欣赏后,邀请幼儿用词语概括感受,如“热闹”“可爱”“奇怪但有趣”,教师记录在黑板,丰富审美词汇。
三、欣赏记录
1.分发记录卡,说:“把你最喜欢的向日葵画的样子、感觉画下来或写下来,比如‘我喜欢黄色的向日葵,像太阳’。”
2.幼儿自主记录,教师巡回指导,鼓励独特表达,如“我画的向日葵在唱歌,因为音乐里它很开心”,尊重幼儿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。
四、分享交流
1.幼儿分享记录卡:“我记的是梵高的向日葵,颜色亮亮的,像好多小太阳在一起”“我画的卡通向日葵,它们手拉手,很快乐”,倾听并肯定不同想法。
2.总结升华:“原来同一朵向日葵,在画家笔下能有这么多奇妙样子!不管是像太阳的热烈,还是像小朋友的可爱,都是画家对向日葵的爱。我们以后也可以用画笔,画出自己心里最美的花!”
活动延伸:
1.美工区:提供颜料、画笔、黏土,让幼儿创作“我心中的向日葵”,尝试模仿或创意表现。
2.自然角:种植向日葵(幼苗),观察记录生长过程,对比绘画作品与真实花朵的变化,加深对自然与艺术关联的理解。
五、生活活动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