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——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
芽芽一班 刘雨婷
2025.4.27—2025.4.30 第十一周
4月28日 星期一
安心托幼活动
一、绘本阅读《收集东,收集西》
活动目标:
1.理解“收集”的含义,能够简单说出故事中的收集内容。
2.通过观察和讨论,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3.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,体验收集的乐趣和分享的美好情感。
活动准备:
绘本《收集东,收集西》,课件,收集物品展示盒(内含树叶、小石子、小玩具等)。
活动过程:
(一)导入环节。
1. 教师出示“收集”二字,提问幼儿是否认识这两个字,引导幼儿讨论“收集”的含义。
2.教师展示收集物品展示盒,让幼儿猜猜里面有什么,激发幼儿的兴趣。
(二)探索绘本。
1.教师展示绘本封面,引导幼儿观察封面上的图画,猜测故事内容。
2.教师逐页展示绘本,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,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人物和收集的物品。(在讲述过程中,教师适时提问,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。例如:“小女孩收集了什么?”“为什么奶奶喜欢收集木屐?”“清洁工伯伯为什么要收集垃圾?”)
(三)互动环节。
1.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带来的收集物品,并说出自己喜欢收集的原因。
2.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,互相交流自己的收集物品和收集经历。
(四)练习与巩固。
教师出示一些图片,让幼儿进行分类,将属于收集的图片放在一起。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分类的理由。
(五)教师总结,强调“收集”的含义和收集的乐趣。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收集自己喜欢的东西,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。
二、建构游戏:《马路》
活动目标:
1.幼儿能够认识马路的基本结构,包括车道、人行道、红绿灯等,并学会使用建构材料进行简单的搭建。
2.通过建构游戏,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、空间想象力和合作意识。
3.增强幼儿对交通规则的认识,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,体验建构游戏的乐趣。
活动准备:
马路建构图片,音乐《过马路要看看灯》、红绿灯指示牌,各种建构材料(如雪花片、积塑、纸盒等)、辅助材料(如树、花草模型等)。
活动过程:
(一)导入环节。
教师播放音乐《过马路要看看灯》,提问幼儿:“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歌曲是关于什么的吗?”引出马路主题。
(二)准备环节。
1.展示马路图片,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马路的基本组成部分,如车道、人行道、红绿灯等。
2.教师介绍建构材料,示范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搭建简单的马路结构。
(三)互动环节。
将幼儿分成小组,每组发放建构材料和辅助材料。鼓励幼儿小组合作,共同搭建一条马路。教师巡回指导,帮助幼儿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。引导幼儿合理分工,有人负责搭建车道,有人负责人行道,有人负责红绿灯等。鼓励幼儿大胆想象,添加一些马路上的元素,如汽车、行人等。提醒幼儿注意建构材料的正确使用,轻拿轻放,避免损坏。
(四)练习与巩固。
1.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建构作品,幼儿互相欣赏、交流。
2.教师组织幼儿进行“过马路”的游戏,模拟交通场景,巩固幼儿对交通规则的认识。游戏规则:幼儿扮演行人和司机,按照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。教师扮演交警,指挥交通,引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。
4月30日 星期三
安心托幼活动
一、音乐游戏:《大声唱歌》
活动目标:
1.幼儿能够分辨歌声中音色的强弱,学会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和乐器表现歌曲中角色声音的变化。
2.通过听辨、模仿和表演等活动,培养幼儿的听辨能力和音乐表现力。
3.感受歌曲变化的乐趣,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。
活动准备:
响板、三角铁、沙球、鼓等打击乐器,《大声唱歌》音乐,角色图片(如小猫、小狗等)。
活动过程:
(一)导入环节。
教师播放《大声唱歌》音乐,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。提问:“小朋友们,你们听到歌曲里有哪些声音呀?是大声的还是小声的?”引发幼儿兴趣。
(二)听歌曲,找相对应的声音角色。
1.播放歌曲,让幼儿仔细听,并说出听到的小动物声音,如小猫、小狗等。教师将幼儿说出的角色图片贴于墙上。
2.再次播放歌曲,让幼儿补充没有说到的角色。分辨音色的强弱。教师示范用不同力度模仿小动物的声音,让幼儿分辨是大声还是小声。引导幼儿用拍手、跺脚等动作表现音色的强弱。
(三)互动环节。
1.用肢体动作表现歌中角色声音的变化。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模仿小猫轻轻走、小狗大声叫等动作。
2.播放歌曲,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和音色强弱变化做相应的肢体动作。
3.用乐器表现歌中角色声音的变化。教师介绍响板、三角铁、沙球、鼓等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。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,根据歌曲中的音色强弱变化进行演奏。
(四)练习与巩固。
1.分组进行表演练习。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,每组选择一种小动物角色,用肢体动作和乐器进行表演。教师巡回指导,帮助幼儿更好地表现音色强弱的变化。
2.小组展示。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展示,其他小组观看并评价。
(五)教师总结,强调分辨音色强弱的重要性。表扬表现优秀的幼儿,鼓励所有幼儿继续努力。
二、手指游戏:《拍蚊子》
活动目标:
1.幼儿能够准确识别音乐的节奏,并用手部动作表现出来。学会简单的拍蚊子手指动作,并能够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游戏。
2.通过听、说、做结合的方式,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。
3.激发幼儿对音乐游戏的兴趣,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,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。
活动准备:
自制大蚊子道具一只,彩色气球若干。
活动过程:
(一)导入环节。
1.教师提问:“小朋友们,夏天的时候,有什么小虫子会嗡嗡叫,还会叮我们呢?”引导幼儿回答“蚊子”。
2.教师出示蚊子道具,引起幼儿兴趣:“今天呀,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打蚊子的游戏,好不好?”
(二)中间部分。
1.初步感知音乐,教师播放《拍蚊子》音乐,让幼儿安静倾听,感受音乐的节奏。提问幼儿:“音乐里有没有听到蚊子嗡嗡叫的声音呀?那我们要怎么做呢?”引导幼儿说出“拍蚊子”。
2.学习手指动作教师示范拍蚊子的手指动作:双手食指伸直,做拍打的动作,同时嘴里发出“啪”的声音。带领幼儿一起模仿,反复练习几次,熟悉动作。
3.教师根据音乐的节奏,分段示范不同方位的拍蚊子动作,如向上拍、向下拍、向左拍、向右拍等,幼儿跟随学习。
(二)互动环节。
1.游戏互动,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,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彩色气球。教师用手拍打气球,发出“啪啪”的声音,让幼儿模仿拍蚊子的声音。然后,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拍打气球,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拍蚊子的乐趣。
2.进行“拍蚊子”手指游戏比赛,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准确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出拍蚊子动作。
3.创编动作,教师引导幼儿:“除了拍手,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打蚊子呢?”鼓励幼儿创编不同的动作,如用手掌拍、用拳头砸等。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创编的动作,其他幼儿模仿学习。
(三)完整游戏。
教师播放完整的《拍蚊子》音乐,幼儿跟随音乐节奏,自由地做拍蚊子、搔痒痒、擦药等动作。在游戏过程中,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,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。
(五)教师总结:“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学习了拍蚊子的手指游戏,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棒!在游戏里,我们不仅学会了打蚊子,还知道了要团结合作,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