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——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
豆豆二班 徐梦萍
2025.9.15—2025.9.19 第三周
上午班——
9月15日 星期一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活动
1.热情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。
2.安抚幼儿情绪,幼儿自主游戏。
3.晨间总动员:桌面游戏
二、早操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三、集中教育活动
科学:《图形宝宝的家》
活动目标:
1.认识圆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三种基本图形,能从实物中找出对应的图形,说出图形名称。
2.能将图形宝宝正确送回“家,”对应图形的分类盒,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分类能力。
3.喜欢参与图形探索活动,在操作中感受匹配与分类的乐趣,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。
活动准备:
1.圆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的彩色图形卡片,每种图形10-15张,尺寸约5-8厘米,颜色鲜艳;三种图形的“家”,贴有对应图形标记的纸盒,圆形盒贴红色圆形、正方形盒贴蓝色正方形;含有三种图形的实物,圆形饼干、正方形积木、三角形三明治模型。
2.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圆形、正方形的物品盘子、书本,有过简单的“找相同”游戏经验。
3.在活动区墙面贴三种图形的大图片,标注图形名称;地面铺图形地毯印有三种图形图案,营造图形认知氛围。
活动过程:
(一)图形宝宝来做客,认识图形
1.教师手持图形卡片,用拟人化语气说:“小朋友们好,今天有三位‘图形宝宝’来做客啦,它们分别是圆圆的、方方的和有三个角的宝宝,你们想认识它们吗?”
2.逐一出示圆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卡片,引导幼儿观察:“这个宝宝长得圆圆的,它叫‘圆形宝宝’(带领幼儿重复名称);这个宝宝有四条边、四个角,方方正正的,叫‘正方形宝宝’;这个宝宝有三条边、三个角,叫‘三角形宝宝’。”
3.结合实物巩固认知:拿出圆形饼干、正方形积木、三角形三明治模型,提问:“这个饼干和哪个图形宝宝长得一样呀?”让幼儿指认并说出图形名称,建立图形与实物的联系。
(二)帮图形宝宝找家,练习分类
1.创设情境,提出任务:“图形宝宝玩累了,想回自己的家啦。看,这三个盒子就是它们的家,盒子上贴的图形和哪个宝宝一样,哪个宝宝就住进去。谁愿意帮它们找家呀?”
2.教师示范分类:拿起一张圆形卡片,说:“圆形宝宝要回圆形的家”,将卡片放入贴有圆形标记的盒子里;再示范正方形、三角形卡片的分类方法,强调“看清楚卡片和盒子上的图形是不是一样”。
3.幼儿自主操作,教师指导:给每位幼儿分发少量图形卡片,让幼儿尝试将卡片送回对应“家”中。教师巡回观察,对分类错误的幼儿耐心引导(如“你看这张卡片是方方的,应该住哪个家呀?”),对完成较好的幼儿及时表扬(“你把圆形宝宝都送对家啦,真棒。”)。
(三)图形游戏大闯关,巩固提升
1.组织“图形蹲”游戏:请三名幼儿分别手持圆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卡片,扮演对应图形宝宝,其余幼儿拍手念儿歌:“图形宝宝蹲蹲蹲,圆形宝宝蹲完正方形蹲。”被念到的幼儿做“蹲”的动作并接着念下一个图形,通过游戏强化图形名称记忆。
2.总结活动:教师说:“今天我们认识了圆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宝宝,还帮它们找到了家,你们都是能干的小帮手。”
3.延伸任务:“回家后,小朋友可以找找家里的圆形、正方形物品,明天来告诉老师哦。”
四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跑跑追逐战》
活动目标:
1.了解运动时要注意安全,不与同伴碰撞,学会在跑的过程中观察周围环境。
2.能够掌握“追逐”与“躲闪”的简单方法,能听信号灵活四散跑,提升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。
3.愿意遵守游戏规则,在追逐游戏中感受运动的快乐,体验与同伴互动的乐趣。
活动准备:
1.彩色小贴纸、欢快的背景音乐《欢快的旋律》、安全锥4个,用于划分游戏区域。
2.幼儿有过四散跑的游戏经验,能听懂简单的指令“开始”“停”。
3.选择宽敞、平坦、无障碍物的户外场地或室内活动室,用安全锥围出约15-20平方米的游戏区域,确保幼儿跑动空间充足。
活动过程:
(一)热身与角色导入
1.教师带领幼儿围成圆圈,播放背景音乐,说:“今天我们要变成小动物一起跑步啦,先跟着老师活动活动身体吧。”
2.带领幼儿做热身动作:依次活动头部(点点头)、肩部(耸耸肩)、膝盖(蹲一蹲)、脚踝(转一转),每个动作重复3-4次,充分活动关节。
3.开展“小动物跑”游戏:教师说动物名称,幼儿模仿对应动物跑(如“小兔子跑”——双脚轻轻跳着跑;“小鸭子跑”——左右摇摆着跑;“小老虎跑”——大步向前跑),在圆圈内四散跑动1-2分钟,激发运动兴趣。
(二)跑跑追逐战,学习躲闪
1.讲解游戏规则:教师召集幼儿,举起彩色贴纸说:“现在我们要玩‘跑跑追逐战’啦。每个人都有小贴纸,等会儿老师当‘追贴纸的人’,你们当‘护贴纸的人’,我会轻轻追你们,要是贴纸被我碰到了,就站到旁边休息区等一等,没被碰到的小朋友要赶紧跑、轻轻躲哦。”
2.第一次游戏:教师当“追逐者”,幼儿四散跑并躲闪,教师控制追逐速度,尽量不追跑太快的幼儿,重点观察幼儿是否能听信号跑、是否会躲闪;游戏进行2-3分钟后暂停,提醒幼儿:“跑的时候要看前面,别撞到好朋友哦。”
3.第二次游戏:邀请2-3名遵守规则、表现积极的幼儿当“追逐者”,教师在旁辅助指导,鼓励“追逐者”轻轻追,“护贴纸者”灵活躲;游戏过程中及时表扬会躲闪的幼儿,如“小明躲得真快,像小泥鳅一样。”
(三)放松整理,分享快乐
1.放松运动:播放轻柔的音乐,教师带领幼儿围成圆圈,做“小树叶飘”放松动作——双臂轻轻摆动,慢慢蹲下,再慢慢站起来,重复3次,放松腿部和手臂肌肉。
2.清点人数与物品:教师检查幼儿是否都在,收回安全锥和剩余贴纸,确保物品不遗漏。
3.分享游戏感受:提问幼儿:“今天玩‘跑跑追逐战’开心吗?你刚才有没有成功躲开呀?”邀请2-3名幼儿简单分享,教师给予肯定。
4.总结游戏:教师说:“今天我们学会了跑和躲,还知道运动时要注意安全,不碰撞同伴,你们都很棒。”
5.有序带回:组织幼儿排成小火车,跟着音乐慢慢走回教室,提醒幼儿轻轻走,不推挤。
五、区角活动:
(一)开放区域
音乐区、建构区、娃娃家、生活区、科学区
(二)材料调整:建构区增加不同形状积木
(三)重点指导区域:建构区
活动目标:
1.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,能尝试用不同形状积木拼搭出简单造型。
2.锻炼幼儿的动手建构能力,学会堆叠、拼接积木,保持作品的稳定性。
3.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思维灵活性,鼓励用积木组合出独特的建构作品。
活动准备: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建构区域的材料
活动过程:
1.拿出不同形状积木,以游戏吸引幼儿注意。
2.简单介绍积木形状,示范用它们搭出基础的造型。
3.幼儿自由挑选积木拼搭,教师巡回观察并适时帮忙。
4.请幼儿展示作品,说说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。
5.引导幼儿一起将积木按形状分类,放回收纳盒里。
六、生活活动
1.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餐前绘本阅读活动。
2.组织幼儿饭前有序的如厕洗手。
3.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,引导幼儿独立进餐。
下午班——
9月16日 星期二
上午活动
一、早操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二、生活活动
1.有序排队如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下午活动
一、室内游戏
音乐游戏:《小星星》
活动目标:
1.感知歌曲《小星星》轻柔、欢快的旋律,能跟着音乐用简单的动作拍手、点头,表现节奏。
2.尝试跟着歌词念唱歌曲片段“一闪一闪亮晶晶”,发音清晰,体验歌唱的乐趣。
3.愿意参与音乐游戏,增加游戏互动体验,在互动中感受与同伴、教师一起玩音乐的快乐。
活动准备:
1.《小星星》歌曲音频完整版、伴奏版、星星形状的手偶、彩色星星贴纸,每人1张、黑色背景板贴有可移动的发光星星道具。
2.幼儿在生活中见过星星,知道星星“会发光、一闪一闪的”的特点。
3.活动时拉上窗帘,营造“夜晚看星星”的氛围;将星星贴纸提前放在幼儿座位旁的小托盘里。
活动过程:
(一)情境互动,感受星星
1.教师手持星星手偶,用温柔的语气说:“小朋友们,天黑啦,天上出现了好多亮晶晶的星星宝宝。你们看,星星宝宝在一闪一闪地和我们打招呼呢,我们也跟它们问好吧。”引导幼儿挥手和“星星宝宝”互动。
2.播放《小星星》纯音乐,教师带着星星手偶跟着旋律轻轻摆动,说:“星星宝宝还带来了好听的音乐,我们跟着音乐,像星星一样轻轻点点头、拍拍手吧。”带领幼儿初步感受歌曲节奏。
(二)学唱歌曲,表现旋律
1.教师范唱,熟悉歌词:教师边操作星星手偶,边完整范唱《小星星》,重点突出“一闪一闪亮晶晶,满天都是小星星”等简单歌词,唱到“一闪一闪”时,用手偶做“闪烁”的动作,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含义。
2.分段学唱,动作辅助:先带领幼儿念唱“一闪一闪亮晶晶”,配合“手指交替闪烁”的动作;再学唱“满天都是小星星”,做“双手张开比划天空”的动作;逐句练习后,跟着音乐完整跟唱2-3遍,鼓励幼儿大声唱。
3.道具互动,强化表现:给每位幼儿分发星星贴纸,贴在手心,说:“现在我们的小手也变成星星宝宝啦。唱到‘一闪一闪’时,让手心的星星也闪一闪吧。”幼儿边唱边用贴纸配合动作,增强参与感。
(三)音乐游戏,分享快乐
1.组织“星星找朋友”游戏:播放《小星星》伴奏,教师说:“星星宝宝想找朋友啦。音乐响起来时,我们拿着手心的星星,轻轻走到好朋友身边,和它碰一碰星星,一起跟着音乐摆动吧。”幼儿自由互动,感受同伴间的音乐互动乐趣。
2.总结活动:教师说:“今天我们学会了唱《小星星》,还和星星宝宝做了游戏,你们开心吗?星星宝宝说,下次还想和我们一起唱歌呢。”
3.有序整理:带领幼儿将星星手偶、背景板道具放回原处,提醒幼儿轻轻走、不推挤,结束活动。
二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彩虹伞下的小雨滴》
活动目标:
1.感知“抖伞产生‘雨滴’”的有趣现象,愿意在游戏中跑、跳,提升肢体灵活性。
2.能跟着指令参与彩虹伞的操作拉伞,抖伞,锻炼手部力量与身体协调性。
3.喜欢和同伴一起参与户外体育游戏,体验合作互动的快乐,增强规则意识。
活动准备:
1.直径3米的彩色彩虹伞1把,边缘缝有便于抓握的布条、黄色软球,直径5-8厘米,代替“小雨滴”,数量20-30个、欢快的背景音乐《欢快的户外游戏曲》。
2.幼儿有过户外集体游戏的经验,能听懂简单指令“拉”“抖”“跑”。
3.选择平坦、无障碍物的户外场地操场,提前清理地面杂物,确保幼儿活动安全;将软球放在彩虹伞中心备用。
活动过程:
(一)热身环节,小雨滴做运动
1.教师带领幼儿围成圆圈,播放背景音乐,说:“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要变成‘小雨滴’,跟着音乐一起做运动啦。”
2.带领幼儿做热身动作:双手向上举(“小雨滴慢慢飘”)、左右摆臂(“小雨滴轻轻晃”)、原地踮脚跳(“小雨滴跳跳跳”)、屈膝蹲(“小雨滴躲起来”),每个动作重复3-4次,充分活动关节与身体。
(二)展开环节:彩虹伞下的游戏
1.认识彩虹伞,学习拉伞:教师将彩虹伞平铺在地上,说:“这是漂亮的彩虹伞,是‘小雨滴’的家。请小朋友们找到伞边的布条,轻轻抓住,像小老虎抓东西一样抓紧哦。”指导幼儿均匀站在彩虹伞周围,双手抓住布条,练习“轻轻拉伞”“慢慢举伞”的动作,确保每人都能正确抓握。
2.游戏“抖落小雨滴”:
(1)教师将软球(“小雨滴”)放在彩虹伞中心,说:“‘小雨滴’躺在彩虹伞上睡觉啦,我们轻轻抖伞,让‘小雨滴’跳起来吧。”
(2)带领幼儿跟着指令一起轻轻抖彩虹伞,观察软球跳动的样子,说:“看,‘小雨滴’跳得多高呀。我们再用力一点抖,让‘小雨滴’跑得更远。”引导幼儿加大抖伞力度,让软球从伞上掉落。
(3)组织幼儿“捡小雨滴”:“‘小雨滴’掉在地上啦,我们快去把它们送回彩虹伞家吧!”幼儿四散跑着捡软球,放回伞中心,锻炼跑动能力。
3.游戏“彩虹伞下躲雨滴”:教师再次将软球放在彩虹伞上,说:“这次‘小雨滴’会掉下来啦,我们躲在彩虹伞下面,别让‘小雨滴’砸到哦!”幼儿双手拉着彩虹伞边缘,将伞举过头顶,教师轻轻抖伞让软球掉落,幼儿在伞下灵活躲闪,感受游戏乐趣。
(三)放松整理,分享快乐
1.放松运动:播放轻柔的音乐,教师带领幼儿坐在彩虹伞上,做“小雨滴休息”的放松动作——双手放在腿上轻轻拍,慢慢深呼吸,再轻轻捶打腿部肌肉,缓解运动疲劳。
2.总结与整理:教师说:“今天我们和彩虹伞、‘小雨滴’一起玩了好玩的游戏,大家都很能干!现在我们一起把‘小雨滴’(软球)收起来,把彩虹伞叠好,准备回教室吧!”带领幼儿一起整理道具,培养良好习惯。
上午班——
9月17日 星期三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活动
1.热情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。
2.安抚幼儿情绪,幼儿自主游戏。
3.晨间总动员:桌面游戏
二、早操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三、集中教育活动
社会:《圆溜溜的东西要小心》
活动目标:
1.认识常见的圆溜溜物品玻璃球、纽扣、弹珠,知道这类物品容易滚动、有吞咽风险,不能放进嘴巴或耳朵里。
2.能在情境中判断“哪些圆溜溜物品能玩、哪些要小心”,初步建立安全防护意识。
3.愿意参与安全讨论和游戏,主动表达自己的发现,养成“有危险找老师”的习惯。
活动准备:
1.圆溜溜物品实物玻璃球、大纽扣、弹珠、乒乓球、圆形积木、非圆溜溜物品方形橡皮、长方形绘本;安全警示图片;“安全小卫士”徽章,每人1枚。
2.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圆溜溜的物品,有过“玩玩具”的日常经验。
3.将圆溜溜和非圆溜溜物品分类放在两个托盘里,摆放在活动区显眼位置;墙面贴“安全小提示”海报,画有“禁止将小物品放嘴巴”的简笔画。
活动过程:
(一)认识圆溜溜物品,发现特点
1.教师出示装有圆溜溜物品的托盘,用好奇的语气说:“小朋友们,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群‘圆溜溜朋友’,它们长得圆圆的、滑滑的,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。”
2.请幼儿轮流触摸玻璃球、乒乓球等物品,引导观察:“这个朋友摸起来怎么样?轻轻一推会发生什么呀?”(幼儿尝试推动物品,发现“会滚来滚去”的特点)。
3.对比非圆溜溜物品:拿出方形橡皮、长方形绘本,让幼儿触摸并推动,提问:“和圆溜溜的朋友比,这些物品会容易滚吗?”通过对比,强化“圆溜溜物品易滚动”的认知。
(二)情境感知危险,学习安全知识
1.播放安全情境动画(或教师讲故事):“有个小朋友看到地上的玻璃球,觉得很可爱,就想放进嘴巴里尝一尝,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吗?会发生什么危险呀?”引导幼儿自由发言,教师用简单语言解释:“玻璃球很小,放进嘴巴会卡住喉咙,会很疼,还会生病。”
2.分组讨论“圆溜溜物品怎么玩”:将幼儿分成2-3组,每组发放圆溜溜物品(如大纽扣、圆形积木),提问:“这些圆溜溜的东西可以怎么玩?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?”教师巡回指导,鼓励幼儿说:“可以用手滚着玩,但不能放嘴巴里”“掉在地上要赶紧捡起来,别让小朋友踩到滑倒”。
3.安全判断游戏“找一找,说一说”:教师展示混合了圆溜溜物品(弹珠、小核桃)和安全玩具(毛绒小熊、塑料拼图)的图片,让幼儿指出“哪些是圆溜溜的、要小心”,并说说“为什么要小心”。对判断正确的幼儿,及时表扬:“你真是聪明的安全小卫士。”
(三)总结安全规则,巩固习惯
1.梳理安全小规则: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:“圆溜溜,爱滚动,嘴巴耳朵不能碰;玩的时候轻轻拿,有危险就找老师。”帮助幼儿记忆安全要点。
2.颁发“安全小卫士”徽章:给每位幼儿发放徽章,说:“今天大家都学会了‘圆溜溜的东西要小心’,现在都是安全小卫士啦。以后看到圆溜溜的危险物品,要记得提醒好朋友哦。”
3.延伸实践:“回教室后,我们可以和老师一起检查玩具区,看看有没有圆溜溜的小物品,把它们放进安全的盒子里,好不好?”引导幼儿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行动。
四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快乐跳房子》
活动目标:
1.认识“跳房子”游戏的格子和基本顺序,知道游戏要“按数字跳、不踩线”的简单规则。
2.尝试完成原地双脚跳、按顺序跳格子的动作,初步发展下肢力量和身体平衡能力。
3.喜欢参与户外跳房子游戏,愿意和同伴一起运动,体验跳跃成功的快乐,增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。
活动准备:
1.用彩色胶带在户外平坦地面贴3组“房子”,每组5格,格子边长30厘米,标注1-5数字;1、2格双脚跳,3格单脚跳,4、5格双脚跳;小毛绒玩具,每组1个,代替“投物”;欢快背景音乐《户外游戏歌》。
2.幼儿有过原地双脚跳的生活经验,能识别1-3的数字。
3.选择无障碍物、地面平整的操场区域,提前清理地面杂物,将3组“房子”间隔摆放,避免幼儿游戏时碰撞。
活动过程:
(一)“小脚做运动”,激活身体
1.教师带领幼儿围成圆圈,播放背景音乐,用童趣语言说:“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要和‘小房子’做游戏,先让小脚动起来吧。”
2.带领幼儿做针对性热身:先“踮脚尖转一转”(活动脚踝),再“原地双脚跳”(边跳边念“小脚跳,跳得高”),接着“单脚站一站”(教师扶幼儿手辅助,左右脚各站2秒),最后“弓步压一压”(轻轻拉伸腿部肌肉),每个动作重复3次。
3.导入游戏:教师指向地面的“房子”,提问:“你们看地上有彩色的格子,这是‘小房子’,谁知道我们怎么和‘小房子’玩呀?”引发幼儿好奇,自然过渡到游戏环节。
(二)掌握玩法,“学跳小房子”
1.教师示范,讲解规则:教师站在“房子”起点,边跳边说:“我们先把小玩具放在1号格,然后双脚跳进1号格,再双脚跳2号格,单脚跳3号格,最后双脚跳4、5号格,记住不能踩线哦。”完整示范1遍,重点放慢单脚跳动作,让幼儿看清。
2.幼儿分组尝试,教师指导:将幼儿分成3组,每组对应1组“房子”,每组先请1名幼儿尝试,教师在旁辅助——对平衡差的幼儿,轻轻扶其手臂;对踩线的幼儿,提醒“小脚站在格子中间,别碰到线”。
3.趣味升级:给每组发放小毛绒玩具,让幼儿先将玩具扔进任意格子(如扔到2号格),再按顺序跳到该格子捡起玩具,跳回起点。教师鼓励幼儿:“谁能稳稳捡起玩具,就是‘跳跃小能手’。”
(三)“放松与分享”,快乐收尾
1.放松运动:播放轻柔音乐,教师带领幼儿坐在地面,做“小脚休息操”——双手轻轻捶打小腿,顺时针揉一揉脚踝,再深呼吸2次,缓解运动疲劳。
2.总结游戏:教师说:“今天我们学会了跳房子,有的小朋友能按顺序跳,有的小朋友单脚跳也很稳,都特别棒。”
3.分享感受:提问幼儿:“跳房子的时候你开心吗?最喜欢跳哪一格呀?”邀请2-3名幼儿分享,教师及时回应(如“你喜欢跳3号格呀,单脚跳确实很有意思。”)。
4.整理与带回:带领幼儿检查场地,确认无玩具遗漏,然后排成小火车,跟着音乐慢慢走回教室,提醒幼儿“轻轻走,不推挤”。
五、区角活动:
(一)开放区域
阅读区、美工区、生活区、科学区、建构区
(二)材料调整:美工区增加几块海绵块蘸颜料拓印
(三)重点指导区域:美工区
活动目标:
1.培养幼儿对色彩和拓印纹理的感知力,乐于探索海绵拓印的不同效果。
2.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力,能用海绵拓印出自己喜欢的简单图案。
3.锻炼幼儿手部的控制能力,能平稳地用海绵蘸取颜料并进行拓印。
活动准备: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美工区域的工具
活动过程:
1.出示海绵块和颜料,用“海绵变魔术”的说法吸引幼儿兴趣。
2.示范海绵蘸颜料、轻按拓印的动作,提醒不要蘸太多。
3.幼儿自主选海绵和颜色,在画纸上尝试拓印。
4.鼓励幼儿展示作品,说说自己拓印的像什么。
5.引导幼儿把海绵洗净,和画笔一起放回原处。
六、生活活动
1.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餐前绘本阅读活动。
2.组织幼儿饭前有序的如厕洗手。
3.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,引导幼儿独立进餐。
下午班——
9月18日 星期四
上午活动
一、早操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二、生活活动
1.有序排队如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下午活动
一、室内游戏
益智游戏:《好玩的磁力片》
活动目标:
1.感知磁力片“能吸在一起”的特性,认识圆形、正方形两种基础形状的磁力片,能说出形状名称。
2.尝试用磁力片进行拼合、堆叠,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。
3.喜欢参与磁力片探索游戏,愿意主动尝试不同拼搭方式,体验成功拼搭的快乐。
活动准备:
1.大颗粒磁力片,以圆形、正方形为主,每种形状15-20片,颜色选红、黄、蓝等鲜艳色;白色磁性板2-3块,方便展示拼搭作品;磁力片拼搭范例图,“小太阳”“小房子”,用简单形状组合。
2.幼儿有过摆弄积木、拼图的经验,能识别常见颜色。
3.将磁力片按形状分类放在透明筐中,摆放在益智区桌面;磁性板固定在墙面低处,方便幼儿贴放磁力片。
活动过程:
(一)认识磁力片,发现特性
1.教师出示磁力片,用神秘语气吸引幼儿:“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群‘神奇小片片’,它们有特别的本领,想知道是什么吗?”
2.演示磁力片特性:拿起两片圆形磁力片,轻轻靠近让它们吸在一起,说:“看,它们能‘抱’在一起呢。小朋友们也来试试,让你的小片片和小伙伴的抱一抱吧。”分发少量磁力片,让幼儿自由探索“吸合”特性。
(二)探索玩法,尝试拼搭
1.认识形状与颜色:教师拿起圆形、正方形磁力片,分别提问:“这个小片片是圆圆的,它叫什么形状呀?”“这个是方方的,又是什么形状呢?”带领幼儿重复“圆形”“正方形”,并引导观察:“红色的圆形片在哪里?蓝色的正方形片又在哪里?”
2.示范基础拼搭:教师在磁性板上演示简单拼搭,如用1片圆形磁力片当“太阳中心”,周围贴4片黄色圆形片当“太阳光芒”,说:“我们用圆形片拼了一个小太阳,还可以用正方形片拼什么呢?”再拼搭简单的“小房子”(1片正方形当“墙”,1片三角形当“屋顶”,若有三角形磁力片可补充,无则用正方形堆叠)。
3.幼儿自主拼搭,教师指导:给幼儿分发足量磁力片,鼓励幼儿“自己试试拼一个喜欢的东西,比如小太阳、小火车”。教师巡回指导,对拼搭有困难的幼儿,用语言提示(如“把圆形片贴在正方形片旁边,看看能不能拼出小车子”);对有创意的拼搭,及时表扬(“你用红色和蓝色的片拼了长长的东西,真特别。”)。
(三)分享作品,整理材料
1.作品分享:邀请3-4名幼儿将自己的拼搭作品贴在磁性板上,说说“用什么形状的磁力片拼了什么”,教师引导其他幼儿鼓掌鼓励,增强幼儿自信心。
2.总结回顾:教师说:“今天我们和磁力片玩了游戏,知道它们能吸在一起,还会用圆形、正方形片拼东西,你们都很能干!”
3.整理材料:带领幼儿将磁力片按形状放回对应筐中,说:“磁力片宝宝要回家啦,圆形的回圆形筐,正方形的回正方形筐,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吧。”培养幼儿整理习惯。
二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星星月亮跟我走》
活动目标:
1.感知“星星”“月亮”道具的特点,愿意用肢体动作模仿星星闪烁、月亮转圈,锻炼身体协调性。
2.能跟着教指师令做“快走、慢走、踮脚走”等动作,提升肢体控制能力与反应能力。
3.喜欢参与户外集体游戏,在互动中感受与同伴一起运动的快乐,增强规则意识。
活动准备:
1.黄色圆形卡片,直径15厘米,贴在木棍上,制作“月亮”道具,1-2个、银色星星贴纸,每人1张,贴在胸前、欢快的背景音乐《星光恰恰恰》。
2.幼儿知道星星“会闪”、月亮“会慢慢动”的特点,有过户外跟随走的游戏经验。
3.选择平坦、无障碍物的户外场地操场,提前清理地面杂物;用粉笔画出简单的“星星轨迹线”,弯曲的直线,长度约10米,供游戏时使用。
活动过程:
(一)热身导入,星星月亮做运动
1.教师手持“月亮”道具,播放背景音乐,用童趣语气说:“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都是‘小星星’,跟着‘月亮姐姐’一起做运动吧!”引导幼儿摸摸胸前的星星贴纸,代入角色。
2.带领幼儿做热身动作:双手举高左右摆(“星星闪烁”)、原地踮脚走(“星星轻轻跳”)、手臂抱圆慢慢转(“月亮转圈圈”)、屈膝蹲起(“星星躲起来”),每个动作重复3-4次,充分活动关节与身体。
(二)深入展开,星星月亮跟我走
1.讲解游戏规则:教师站在“星星轨迹线”起点,说:“等会儿‘月亮姐姐’拿着月亮道具走,小星星们要跟着‘月亮姐姐’,沿着地上的线走,还要听指令做动作哦——我说‘星星快闪’,大家就快走;我说‘月亮慢慢爬’,大家就慢走。”
2.分组开展游戏:
(1)第一组游戏(基础跟随):教师手持“月亮”道具,沿着轨迹线慢慢走,时不时说指令“星星快闪”“月亮慢慢爬”,引导幼儿跟着做快走、慢走动作,重点观察幼儿是否能跟上节奏、不偏离轨迹。
(2)第二组游戏(动作升级):增加“踮脚走”指令,说:“星星飞到高处啦,我们踮起脚尖走。”鼓励幼儿踮脚跟随,教师在旁保护,避免幼儿摔倒;对动作不熟练的幼儿,伸手辅助保持平衡。
(3)互动小游戏“星星找月亮”:教师将“月亮”道具放在场地中间,说:“小星星们闭上眼睛,‘月亮姐姐’把月亮藏起来啦。睁开眼睛后,快速走到月亮旁边吧。”幼儿四散走找到“月亮”,锻炼方位感知与跑动能力。
3.集体游戏:所有幼儿一起跟随“月亮”道具,沿着轨迹线完整走1-2圈,途中穿插不同指令,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动作,感受运动乐趣。
(三)放松整理,分享快乐
1.放松运动:播放轻柔的音乐,教师带领幼儿坐在地上,做“星星休息”动作——双手放在腿上轻轻拍,慢慢深呼吸,再轻轻按摩手臂和腿部肌肉,缓解运动疲劳。
2.总结与带回:教师说:“今天小星星们都特别棒,能跟着‘月亮姐姐’做各种动作,还能遵守规则。现在我们把星星贴纸收起来(若贴纸可撕),排好小火车,一起回教室吧。”组织幼儿有序排队,提醒幼儿轻轻走、不推挤。
上午班——
9月19日 星期五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活动
1.热情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。
2.安抚幼儿情绪,幼儿自主游戏。
3.晨间总动员:桌面游戏
二、早操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三、集中教育活动
艺术:《魔法签到墙》(粘贴)
活动目标:
1.认识自己的名字标记专属小贴纸、照片,能将标记粘贴到“签到墙”指定区域,初步建立自我认知与规则意识。
2.学习“撕贴纸、对准粘贴”的基本动作,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。
3.喜欢参与签到活动,感受“完成签到”的成就感,愿意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签到标记。
活动准备:
1.大幅KT板制作的“魔法签到墙”,划分成小格子,每个格子标注幼儿名字或对应照片;墙面装饰彩虹、太阳等童趣图案;幼儿专属签到标记每人1个,印有名字的动物贴纸、带粘性的泡沫小头像;固体胶棒每人1支,提前去掉笔帽;湿纸巾若干,放在桌面备用。
2.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自己的名字或照片,有过简单撕贴的游戏经验。
3.将“魔法签到墙”贴在幼儿视线高度的墙面约1.2米高;桌面铺防水桌布,摆放好签到标记和胶棒,确保每位幼儿有足够操作空间。
活动过程:
(一)认识魔法签到墙,激发兴趣
1.教师带领幼儿来到“签到墙”前,用夸张语气说:“小朋友们,今天班级里多了一面‘魔法签到墙’。每天来幼儿园后,把自己的专属标记贴上去,签到墙就会变热闹啦,你们想试试吗?”
2.引导幼儿观察签到墙:“看,墙上有好多小格子,每个格子里都有小朋友的名字/照片,找一找,你的名字/照片在哪里呀?”鼓励幼儿指出自己的格子,教师及时回应:“对啦,这就是XX的小格子。”
3.展示签到标记:拿出幼儿的专属标记小熊贴纸,说:“这是你们的‘魔法小标记’,把它贴在自己的格子里,就完成签到啦,特别厉害。”
(二)学习签到粘贴,自主操作
1.教师示范粘贴步骤:拿起1个签到标记和胶棒,边做边说:“先把胶棒轻轻涂在标记的背面(动作放慢,让幼儿看清),涂完后,找到自己的小格子,对准格子中间,轻轻一贴,再用小手按一按,标记就贴好啦。”完整示范1-2次,重点强调“涂胶、对准、按压”三个步骤。
2.幼儿自主尝试,教师指导:给每位幼儿分发专属签到标记和胶棒,让幼儿独立操作。教师巡回指导:
(1)对撕不开贴纸的幼儿,帮助轻轻撕开一角,鼓励幼儿自己完成剩余部分;
(2)对胶棒涂太多的幼儿,提醒“少涂一点,不然会粘手哦”;
(3)对找不到自己格子的幼儿,耐心引导:“你的照片在这里,把标记贴在照片旁边就好啦。”
3. 分享签到成果:待大部分幼儿完成粘贴后,教师说:“我们一起看看签到墙,好多小朋友都贴好标记啦。谁愿意告诉大家,你贴的是什么标记呀?”邀请2-3名幼儿分享,如“我贴的是小兔子标记”,教师带领其他幼儿鼓掌并表扬做的好的小朋友。
(三)总结签到规则,延伸习惯
1.总结活动:教师说:“今天我们学会了在‘魔法签到墙’上贴自己的标记,你们都是能干的小宝贝。以后每天来幼儿园,都可以先来签到,让签到墙越来越热闹。”
2.整理物品:引导幼儿“把用完的胶棒放回盒子里,小手脏了用湿纸巾擦一擦”,教师在旁协助,培养自主整理习惯。
3.延伸互动:“明天来幼儿园时,我们可以比一比,谁能最快找到自己的格子,完成签到哦。”激发幼儿后续参与签到的积极性。
四、户外体育游戏:《魔法垫子变变变》
活动目标:
1.理解“垫子变小桥、变小山洞”的情境玩法,遵守简单游戏规则,提升规则意识。
2.能在教师引导下,和魔法垫子体操垫玩“爬、跳、躲”等游戏,发展肢体协调性与下肢力量。
3.喜欢参与户外垫子游戏,在互动中感受运动的快乐,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。
活动准备:
1.彩色长方形体操垫,厚度5cm,尺寸1m×2m,数量4-5块,确保每2-3名幼儿1块;欢快的背景音乐《运动小超人》;“魔法小贴纸”星星形状,每人1张,用于奖励。
2.幼儿有过在垫子上爬行、坐卧的生活经验,能听懂“爬过去”“跳一跳”等简单指令。
3.选择平坦、无杂物的户外场地操场,将体操垫平铺在地面,间隔1.5米摆放,避免幼儿游戏时碰撞;提前检查垫子边缘,确保无破损。
活动过程:
(一)热身环节,魔法垫子做运动
1.教师带领幼儿围成圆圈,播放背景音乐,手持体操垫说:“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有个‘魔法垫子’朋友,它能变很多东西。先跟着老师活动身体,和垫子做好朋友吧。”
2.带领幼儿做针对性热身:先“踮脚尖转圈圈”(活动脚踝),再“原地屈膝跳”(边跳边说“小脚踏踏,跳得高”),接着“手脚撑地爬一爬”(模仿小动物爬,活动四肢),最后“轻轻压腿”(坐在垫子边缘,伸直腿向前弯腰,拉伸腿部肌肉),每个动作重复3-4次。
3.趣味导入:教师将垫子轻轻掀起一角,说:“魔法垫子要开始变身啦。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它能变成什么,好不好?”激发幼儿游戏兴趣。
(二)展开环节,魔法垫子变变变
1.垫子变“小桥”,练习爬行:教师将体操垫平铺,说:“魔法垫子变小桥啦。小朋友们要像小乌龟一样,慢慢从桥上爬过去,不能掉到桥下面哦。”教师先示范“手膝着地爬”,再请幼儿分组尝试,教师在旁保护,对爬得慢的幼儿鼓励:“加油,慢慢爬,你快成功啦。”
2.垫子变“小山洞”,练习钻爬:教师将2块体操垫的边缘靠在一起,搭成“小山洞”(高度约50cm,确保幼儿能钻过),说:“现在垫子变山洞啦,我们要弯腰钻过山洞,不能碰到山洞顶哦。”教师示范“低头弯腰钻”的动作,幼儿依次钻山洞,教师提醒“小心碰头,慢慢走”。
3.垫子变“小舞台”,练习跳跃:教师将体操垫平铺,说:“魔法垫子变舞台啦,我们轻轻跳到舞台上,再轻轻跳下来,像小袋鼠一样。”教师先示范“双脚轻轻跳”,再请幼儿轮流尝试,对不敢跳的幼儿,伸手辅助:“老师牵着你,我们一起跳,不怕哦。”
(三)放松分享,魔法垫子收起来
1.放松运动:播放轻柔音乐,教师带领幼儿坐在体操垫上,做“垫子休息操”——双手轻轻捶打小腿,顺时针揉一揉手臂,再深呼吸2次,缓解运动疲劳。
2.总结游戏:教师说:“今天魔法垫子变了小桥、山洞和舞台,小朋友们都勇敢地完成了游戏,你们都是运动小超人。”
3.分享感受:提问幼儿:“刚才玩哪个游戏最开心呀?是爬小桥,还是钻山洞?”邀请2-3名幼儿分享,教师及时回应(如“你喜欢钻山洞呀,你钻的时候特别灵活。”)。
4.发放奖励:给每位幼儿贴上“魔法小贴纸”,说:“这是奖励给勇敢的小朋友的,你们真棒。”
5.整理与带回:带领幼儿一起将体操垫叠整齐(教师辅助叠放),然后排成小火车,跟着音乐慢慢走回教室,提醒幼儿“轻轻走,不推挤”。
五、区角活动:
(一)开放区域
科学区、生活区、美工区、音乐区、益智区
(二)材料调整:益智区增加几套拼图配对材料
(三)重点指导区域:益智区
活动目标:
1.认识拼图配对的基本逻辑,能独立完成2-4块的简单拼图或配对任务。
2.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和观察力,能快速发现图案、形状的匹配关系。
3.培养面对困难的耐心和成就感,体验自主完成拼图的乐趣。
活动准备: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拼图配对的材料。
活动过程:
1.拿出拼图配对材料,用“找朋友”游戏引起幼儿兴趣。
2.简单示范配对方法,告诉幼儿“图案一样的放一起”。
3.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,教师巡回观察并轻推指导。
4.鼓励幼儿展示成果,说说自己找到的“好朋友”。
5.引导幼儿按类别收拾材料,放回益智区指定位置。
六、生活活动
1.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餐前绘本阅读活动。
2.组织幼儿饭前有序的如厕洗手。
3.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,引导幼儿独立进餐。
 
上一课题:芽芽四班第二周备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