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——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
芽芽二班 李妍
2025.9.15—2025.9.19 第三周
上午班——
9月15日 星期一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2.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操场
游戏材料:牛奶盒、蛋托
观察重点:幼儿使用牛奶、鸡蛋托的方式,如搭建、拼摆、装饰等动作的熟练度和创造力。
支持策略:
(1)展示实物,引导幼儿观察牛奶盒、鸡蛋托的形状、颜色、质地。
(2)能专注、投入、持续地进行游戏,愿意尝试更有创意的游戏内容与玩法。
(3)提醒幼儿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,避免划伤、磕碰。
三、游戏分享
1.游戏表征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2.思维共享
(1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四、主题活动
社会活动——《吃饭好习惯》
活动目标:
1.认知目标:知道饭前要洗手、不挑食、安静吃饭等基本的吃饭好习惯。
2.技能目标:尝试在模拟情境中做到饭前洗手、正确使用餐具,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。
3.情感目标:愿意主动遵守吃饭规则,体验健康进餐的快乐。
活动准备:
1.教具:情景动画《小熊的午餐时间》(包含饭前不洗手、挑食、打闹的负面场景和好习惯正面场景)、洗手步骤图、食物卡片(蔬菜、肉类、主食等)、仿真餐具、小围裙。
2.学具:每位幼儿一套迷你仿真餐具和食物卡片。
活动过程:
一、情境导入,引发兴趣
(一)教师提问:“小朋友们,每天吃饭前你们都会做什么呀?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?”
(二)引导幼儿自由发言,教师简要回应,随后引出主题:“今天我们和小熊一起看看,吃饭时有哪些好习惯吧!”
二、展开:感知学习,明确习惯
(一)观看动画,找问题:播放动画前半段(小熊饭前不洗手、挑食不吃青菜、吃饭时打闹),提问:“小熊吃饭时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呀?这样做会怎么样呢?”(引导幼儿说出“不洗手会生病”“挑食长不高”等)。
(二)学习好习惯:
播放动画后半段(小熊改正错误:饭前按步骤洗手、什么食物都吃、安静吃饭),教师结合动画讲解3个核心习惯:
饭前洗手:出示洗手步骤图,带领幼儿念儿歌做动作:“卷袖子,湿小手,打肥皂,搓泡泡,冲干净,擦擦干。”
不挑食:展示食物卡片,告诉幼儿“蔬菜、肉、米饭都要吃,身体才能更有力气”。
安静吃:强调“吃饭不说话、不打闹,慢慢嚼,对肠胃好”。
三、巩固:模拟操作,实践习惯
(一)情景模拟“美味午餐”:幼儿戴上小围裙,拿仿真餐具和食物卡片,扮演“吃饭”场景。
(二)教师巡回指导:提醒幼儿先“按步骤洗手”,挑选“多种食物”,安静“进餐”,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。
五、生活活动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下午班——
9月16日 星期二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2.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3.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操场
游戏材料:牛奶盒、蛋托
观察重点:幼儿使用牛奶、鸡蛋托的方式,如搭建、拼摆、装饰等动作的熟练度和创造力。
支持策略:
(1)展示实物,引导幼儿观察牛奶盒、鸡蛋托的形状、颜色、质地。
(2)能专注、投入、持续地进行游戏,愿意尝试更有创意的游戏内容与玩法。
(3)提醒幼儿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,避免划伤、磕碰。
三、生活活动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3.午饭不挑食,保持桌面干净。
下午活动
一、室内外各类游戏
体育游戏——户外游戏:《自行车》
活动目标:
1.认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(车架、车轮、车把、脚踏等),知道自行车是环保的代步工具。
2.学习骑自行车的简单安全常识和基础平衡技巧,能在辅助下尝试骑行或模拟骑行动作。
3.感受骑行的乐趣,增强安全出行意识,培养爱护交通工具的习惯。
活动准备:
1.教具:完整的儿童自行车1-2辆、自行车结构分解图、安全骑行示意图(戴头盔、靠右侧行等)、自行车主题儿歌音频。
2.学具:每位幼儿1个自行车玩具模型;每组1套“自行车部件拼图”。
3.安全准备:提前清理活动场地,移除障碍物;确认教具自行车刹车、链条等部件安全;准备儿童安全头盔。
活动过程:
一、导入:儿歌激趣,引出主题
(一)播放自行车主题儿歌,带领幼儿做“模拟骑行”动作(弯腰扶车把、交替踏脚)。
(二)教师提问:“儿歌里唱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呀?你们见过或骑过自行车吗?”引导幼儿自由发言,随后出示真实自行车:“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自行车的秘密!”
二、展开:认识结构,学习常识
(一)认识自行车结构:
1.教师结合自行车实物和分解图,逐一讲解关键部件:“这是车架,像自行车的‘身体’;这是车轮,能让车子滚动;转动车把能控制方向,踩脚踏车就会前进啦。”
2.开展“部件配对”游戏:出示拼图,幼儿分组将“车把”“车轮”等部件拼图与名称卡对应,巩固认知。
(二)学习安全骑行常识:
1.出示安全示意图,重点讲解:“骑车必须戴头盔,保护我们的头;要靠马路右侧走,不闯红灯;不能在人多的地方打闹骑行。”
2.教师演示正确佩戴头盔的方法,请幼儿互相检查玩具模型“佩戴”是否规范。
三、巩固:模拟骑行,实践技巧
(一)室内模拟骑行:幼儿拿玩具自行车,在指定区域模拟骑行,嘴里念诵安全口诀:“戴头盔,靠右行,慢慢骑,保安全。”
(二)户外尝试骑行(可选):若场地允许,安排1-2名幼儿佩戴头盔,在教师扶持下尝试骑真实自行车,感受平衡与踩踏的节奏,其余幼儿观察并加油。
(三)教师巡回指导:纠正模拟骑行中的“违规动作”,提醒真实骑行幼儿注意脚下安全。
四、结束:总结回顾,强化意识
(一)教师带领幼儿回顾:“自行车有哪些重要部件?骑车要记住哪些安全规则呀?”
(二)小结:“自行车是方便又环保的工具,我们要爱护它,更要记住安全骑行的方法,做遵守规则的小骑手!”
二、区域活动
重点区域:美工区
材料:卡纸、拓印海绵
活动目标:
1.认识常见的美工材料(如油画棒、彩纸、胶水等),知道其名称和简单用途;感知红、黄、蓝等基本颜色。
2.尝试用握笔姿势涂鸦、随意粘贴;能撕出简单形状,初步使用剪刀(安全剪刀)剪直线。
3.愿意参与美工活动,体验涂抹、粘贴的乐趣;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初步的成就感。
三、幼儿离园
排好队,一个一个有序等待家长拿接送卡在校门口接走。
上午班——
9月17日 星期三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 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2. 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3. 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 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操场
游戏材料:牛奶盒、蛋托
观察重点:幼儿使用牛奶、鸡蛋托的方式,如搭建、拼摆、装饰等动作的熟练度和创造力。
支持策略:
(1)展示实物,引导幼儿观察牛奶盒、鸡蛋托的形状、颜色、质地。
(2)能专注、投入、持续地进行游戏,愿意尝试更有创意的游戏内容与玩法。
(3)提醒幼儿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,避免划伤、磕碰。
三、游戏分享
1.游戏表征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2.思维共享
(1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四、主题活动
科学活动——《沉与浮》
活动目标:
1.知道物体放入水中有“沉”和“浮”两种现象,能区分沉、浮物体。
2.学习用“预测—实验—验证”的方法探索物体的沉浮,能简单记录结果。
3.乐于参与科学探索活动,感受发现的乐趣,培养初步的探究精神。
活动准备:
1. 教具:透明大水槽(装半槽水)、沉浮现象示意图、记录板(画有“沉”“浮”两栏)、记号笔。
2. 学具:每组1个小水槽、1套实验材料(木块、塑料瓶、钥匙、乒乓球、石头、树叶等)、每人1张简易记录卡(画有水波和“↑”“↓”符号)。
3.安全准备:提醒幼儿不把水洒到地上,不将实验材料放入口中,实验后及时擦手。
活动过程:
一、导入:情景激趣,引出主题
(一)教师演示:将乒乓球和石头分别放入大水槽,提问:“小朋友们看,乒乓球和石头在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呀?”
(二)引导幼儿说出“乒乓球在上面”“石头在下面”,教师小结并出示词卡:“像乒乓球这样在水面上的叫‘浮’,像石头这样沉在水底的叫‘沉’,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沉与浮的秘密!”
二、展开:预测实验,探索现象
(一)预测猜想:
1.出示所有实验材料,引导幼儿观察:“这些东西放进水里,哪些会浮,哪些会沉呢?”
2.幼儿填写记录卡:在认为会“浮”的物体旁画“↑”,会“沉”的旁画“↓”,教师巡回了解幼儿想法。
(二)动手实验:
1.教师讲解规则:“每组轮流把材料放进水槽,仔细看结果,和自己的预测一样吗?”
2.幼儿分组实验,教师巡回指导:提醒幼儿轻放材料,认真观察,及时纠正不当操作。
(三)验证总结:
1.各组分享实验结果,教师将材料分类贴到记录板的“沉”“浮”栏。
2.提问:“我们的预测和实验结果一样吗?哪些东西浮起来了?哪些沉下去了?”引导幼儿梳理沉浮物体的特点(如轻的、空心的易浮,重的、实心的易沉)。
三、结束部分
(一)教师小结:“今天我们发现了物体沉与浮的秘密,知道了不同东西放进水里会有不一样的现象。”
(二)提问:“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浮?哪些会沉呀?”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,激发持续探索的兴趣。
五、生活活动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下午班——
9月18日 星期四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2.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3.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音乐律动
(1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2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操场
游戏材料:牛奶盒、蛋托
观察重点:幼儿使用牛奶、鸡蛋托的方式,如搭建、拼摆、装饰等动作的熟练度和创造力。
支持策略:
(1)展示实物,引导幼儿观察牛奶盒、鸡蛋托的形状、颜色、质地。
(2)能专注、投入、持续地进行游戏,愿意尝试更有创意的游戏内容与玩法。
(3)提醒幼儿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,避免划伤、磕碰。
三、生活活动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3.午饭不挑食,保持桌面干净。
下午活动
一、室内外各类游戏
体育游戏——《袋鼠搬家》
活动目标:
1.学会双脚连续跳。
2.知道利用布袋创造性地玩游戏。
3.体会到游戏的快乐。
活动准备:
1.小布袋若干、泡沫或玩具若干。
2.自备欢快的背景音乐。
活动过程:
一、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做准备操。
师:小朋友们,我们听着音乐活动活动。(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准备操,活动颈部、肩部、腰部、肘部、膝部、腿部、全身。)
二、出示布袋,引导幼儿自由联想活动。
(一)师:小朋友,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小布袋,请你们来玩玩。
(二)幼儿分散活动,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并观察其不同的玩法,请个别幼儿说出并展示自己的玩法,教师进行总结。 3.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,要求幼儿用布袋来玩跳的游戏。
师:小朋友刚才用布袋玩了各种游戏,现在,你们就用布袋来玩跳的游戏吧。(幼儿自由活动后,把他们集中起来并请个别幼儿表演。)
三、学习“袋鼠跳”(双脚跳)。
(一)引出袋鼠跳。
师:刚才有的小朋友把脚伸进袋子进行双脚跳,这像什么动物在跳?(袋鼠) 现在我们来学学袋鼠跳!
(二)学习并练习袋鼠跳。请一名幼儿表演,其余幼儿学习。教师提出更高要求,要求幼儿跳得又快又稳,并进行练习。分组进行练习,集体讨论。请幼儿当小老师,帮助教师学习袋鼠跳。
四、游戏:小袋鼠运砖头。
(一)激发幼儿游戏兴趣并练习双脚跳。 教师:袋鼠妈妈想盖一间漂亮的房子,我们一起去找盖房子的材料吧!(幼儿与教师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,进行双脚跳练习。)
(二)介绍游戏规则,幼儿自由组队进行游戏。
师:我们找到了盖房子的材料--砖头,现在就进行运砖头比赛吧!
游戏规则:幼儿自由组成两队(红队、蓝队),先在起跑线上做准备,听到游戏开始的指令,开始比赛。每人每次只能拿一块砖头夹在胳膊里双脚跳,然后放到相应的圈里,先运完砖头的组为胜利一方。
(三)幼儿自由组队进行游戏。
二、区域活动
场馆活动:音乐区
材料:木鱼、鼓铃
活动目标:
1.认识常见的打击乐器(如铃鼓、沙锤、三角铁),知道其名称;感知音乐的快慢、强弱等简单变化。
2.尝试用打击乐器随简单旋律或儿歌节奏敲击;能跟着音乐做模仿动作(如拍手、跺脚、点头)。
3.愿意参与音乐活动,感受音乐的欢快氛围;对乐器发出的声音产生兴趣,敢于大胆表现。
三、幼儿离园
排好队,一个一个有序等待家长拿接送卡在校门口接走。
上午班——
9月19日 星期五
上午活动
一、晨间自主活动
1.幼儿自主入园,进行晨检;
能有序的进行签到,并用符号表示自己的心情;
2.能用语言、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游戏前的计划。
二、自主游戏
1.音乐律动
(3)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自由的表达动作;
(4)喜欢在音乐律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。
2.自主游戏
游戏场地:操场
游戏材料:牛奶盒、蛋托
观察重点:幼儿使用牛奶、鸡蛋托的方式,如搭建、拼摆、装饰等动作的熟练度和创造力。
支持策略:
(1)展示实物,引导幼儿观察牛奶盒、鸡蛋托的形状、颜色、质地。
(2)能专注、投入、持续地进行游戏,愿意尝试更有创意的游戏内容与玩法。
(3)提醒幼儿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,避免划伤、磕碰。
三、游戏分享
1.游戏表征
(1)能用喜欢的方式和技巧记录今天的游戏过程;
(2)能专注并持续的完成自己的记录。
2.思维共享
(2)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或遇到的问题;
(2)愿意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分享。
四、主题活动
艺术活动——《彩色喷水画》
活动目标
1.知道喷水画是利用喷壶喷洒颜料创作的方式,感知颜料在纸上晕染、混合的变化。
2.学习正确使用喷壶的方法,尝试控制喷洒方向和力度,完成简单的喷水画作品。
3.感受喷水创作的乐趣与惊喜,乐于探索颜料混合后的色彩变化,激发艺术表达欲望。
活动准备
1.教具:彩色喷水画成品范例、透明喷壶(贴有颜色标签)、红/黄/蓝三色颜料水、白色画纸、湿抹布、防水桌布。
2.学具:每位幼儿1个小喷壶(提前装入稀释的单色颜料水)、1张白色画纸;每组1张防水桌布、1块湿抹布。
3.安全准备:选用无毒可水洗颜料,提醒幼儿不将喷壶对准自己或他人,颜料沾手及时用抹布擦拭。
活动过程
一、导入:欣赏作品,激发兴趣
(一)教师出示喷水画成品:“小朋友们看,这张画不是用笔画的,是用‘魔法工具’喷出来的!猜一猜是什么工具呀?”
(二)揭晓喷壶并演示:“就是它——喷壶!轻轻按一按,颜料水就变成小水珠喷出来啦。今天我们就用喷壶做彩色喷水画!”
二、展开:示范方法,感知变化
(一)讲解喷壶使用技巧:
1.教师演示:“喷壶要离画纸15厘米左右,手指按住喷头,慢慢移动手腕,颜料就会均匀喷在纸上啦;按得轻喷得少,按得重喷得多。”
2.请2-3名幼儿尝试,教师及时纠正“离纸太近喷成 blob”“按住不放喷过量”等问题。
(二)探索色彩变化:
1.教师提问:“红色和黄色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?”随后现场喷洒演示,引导幼儿观察“变成橙色”的变化。
2.小结:“不同颜色的颜料水喷在一起,会变出新颜色,这太神奇啦!”
三、巩固:动手创作,自由表达
(一)幼儿铺好防水桌布,拿画纸和喷壶开始创作,教师巡回指导:
1.提醒幼儿变换喷洒方向,尝试“绕圈喷”“直线喷”等不同方式。
2.鼓励幼儿和同伴交换喷壶(如红色换黄色),探索更多色彩混合效果。
3.帮助喷壶出水不畅的幼儿检查调整(如疏通喷头、调整握姿)。
四、结束:分享作品,总结回顾
(一)幼儿将作品平铺展示,互相说说:“你用了什么颜色?喷出了什么样子?有没有变出新颜色呀?”
(二)教师小结:“今天我们用喷壶画出了五颜六色的作品,还发现了颜色混合的秘密,大家都是小小艺术家!”
五、生活活动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 
上一课题:2025——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