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市第二幼儿园:在线备课系统

飞彩园区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备课资源 > 飞彩园区

课题:2025.9.8—2025.9.12第二周

2025.9.8—2025.9.12第二周

下午班——

9月8日   星期一

上午活动

一、早操
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
二、生活活动
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
下午活动

一、室内游戏:生活游戏《青蛙过河》

活动目标:

1.让学生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,知道“过河”需要避开障碍、选择路径;

2.通过游戏或手工活动,提升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、观察力和简单问题解决能力;

3.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,激发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兴趣。

活动准备:

1. 教具:青蛙玩偶/图片、“河流”场景布置。

2. 学具:每位学生1个青蛙模型、路径规划卡片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导入环节:情境激趣

1. 教师出示青蛙玩偶,用拟人化语言提问:“小朋友们,今天青蛙宝宝想从河这边到对岸找妈妈,它该怎么过去呀?”

2.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,初步讨论“过河”的办法,引出课题《青蛙过河》。

(二)探索环节:认识路径与障碍

1. 展示“河流”场景,指着荷叶和障碍讲解:“荷叶就像小桥,青蛙可以跳上去;小石子是障碍,不能踩哦,不然会掉进河里。”

2. 邀请2-3名学生上台,用青蛙玩偶尝试“过河”,其他学生观察并纠正错误路径,教师总结:“过河要选对荷叶,一步一步跳,避开障碍。”

(三)实践环节:动手“帮青蛙过河”

(四)结束环节:教师带领小朋友回顾游戏活动。

 

二、体育游戏:《小青蛙捉虫》

活动目标:

1.巩固学生对“青蛙是益虫”的认知,明确青蛙通过跳跃、伸舌捉虫,以及捉虫对保护农田的作用;

2.通过户外游戏提升学生肢体协调性、反应速度和空间判断力,增强身体活力;

3.让学生在户外实践中感受自然乐趣,深化爱护青蛙、保护益虫的意识,培养团队协作精神。

活动准备:

头饰:每位学生1个青蛙头饰,教师1个“青蛙妈妈”头饰,彩色布条、粉笔、小篮子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热身环节:青蛙律动操

1. 教师戴“青蛙妈妈”头饰,播放青蛙叫声音频,带领学生在“青蛙家”圆圈内集合:“小青蛙们,今天天气真好,我们先活动活动身体,准备去农田捉虫吧!”

 

2. 带领学生做律动操。

(二)讲解环节:游戏规则与示范

教师指向场地,用拟人化语言讲解:“小青蛙要从‘家’出发,跳过中间的‘小河’,到‘农田’里捉‘虫子’,捉1只后拿着‘虫子’跳回‘家’,把‘虫子’放进小组篮子里,再排队等下一次捉虫。”

(三)实践环节:户外捉虫游戏

分组游戏:将学生分成4-5组,每组5-6人,每组对应1个小篮子。教师发令:“小青蛙们,出发捉虫啦!”

(四)结束环节:总结与放松

 

 

 

 

 

上午班——

9月9日   星期二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活动

1.热情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。

2.安抚幼儿情绪,幼儿自主桌面游戏。

3.晨间游戏:桌面游戏

二、早操

1.幼儿能够按照队形站在自己的点上。

2.幼儿跟随老师跳早操,能够边唱边跳。

三、集中教育

社会活动:《上校楼梯要注意》 

活动目标:

1. 让学生清楚上下楼梯的正确方法和危险行为,了解楼梯间安全的重要性;

2.学生能在实际上下楼梯场景中,规范自身行为,避免危险动作;

3.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,树立“安全第一”的观念,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。

活动准备:

1. 上下楼梯安全/危险行为对比图片。

2. 简单的上下楼梯安全儿歌音频或文字稿。

3. 模拟楼梯场景的道具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情境导入,引发兴趣

1. 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每天上课、放学都要上下楼梯,你们有没有见过楼梯上发生过小意外呀?”,引导学生分享经历。

2. 展示危险行为图片,提问:“大家看看这些行为对不对?为什么会有危险?”,引出本节课主题——上下楼梯安全。

 

(二)学习规则,明确方法

1. 教师讲解核心安全规则,结合图片和动作演示。

2. 教唱安全儿歌,帮助记忆:“上下楼梯要记牢,靠右行走不奔跑;不推不挤慢慢走,安全第一最重要。”

(三)模拟演练,巩固技能

1. 利用道具搭建简易“楼梯”,将学生分成小组,轮流进行模拟上下楼梯演练。

2. 教师扮演“指挥员”,提醒学生注意规则。

3. 演练中故意设置“小问题”,让其他学生判断对错,并纠正错误行为,强化规则意识。

(四)总结回顾,强化意识

四、区角游戏

(一)开放区域:

益智区、生活区、科学区、美工区、阅读区

(二)材料调整:生活内添加新的材料。

(三)重点指导区域:美工区

活动目标:

1.爱护玩具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合作游戏;

2.对不同操作类的玩具感兴趣,愿意尝试多种材料。

活动准备:
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各区角

活动过程:

1.幼儿取卡入区,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游戏。

2.幼儿自主游戏,教师巡回指导。

3.教师关注到各区域的游戏情况,及时、适当的介入指导。

4.听音乐,幼儿收整区域材料送回原处并摆放整齐。

5.教师点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,并鼓励表扬认真游戏的幼儿。

五、生活活动
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下午班——

9月10日   星期三

上午活动

一、早操
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
二、生活活动
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
下午活动

一、室内游戏:益智游戏《猴子捞月》

活动目标:

1.让学生了解“猴子捞月”游戏的规则和流程,知道游戏中“合作”的重要性;

2.通过游戏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性、反应能力,提升团队配合与沟通能力;

3.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合作的乐趣,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,增强集体归属感。

活动准备:

户外场地,1个黄色气球,标记线

活动过程:

(一)情境导入,激发兴趣

教师讲故事:“小朋友们,你们听过‘猴子捞月’的故事吗?一群小猴子看到水里的月亮,以为月亮掉进去了,就手拉手搭成‘人链’去捞月。今天我们也来当小猴子,一起玩‘捞月亮’的游戏,好不好?”

(二)讲解规则,示范玩法

游戏开始后,每组队员从起点线出发,依次进入“水池”外围,手拉手搭成“人链”,最前面的“小猴子”需伸手去够“水池”里的“月亮”,拿到“月亮”后,全体队员有序散开,游戏结束,该组获胜。

(三)分组游戏,强化协作

(四)总结回顾,分享乐趣。

二、体育游戏:《切西瓜》

活动目标:

1. 理解“切西瓜”游戏的简单规则,知道“切”和“跑”的基本指令含义;

2.通过游戏锻炼钻跑能力、身体反应力,提升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;

3.喜欢参与户外体育游戏,感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,增强规则意识。

活动准备:

户外场地,彩色绸带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热身运动,活跃身体

教师带领幼儿做“水果操”:边念儿歌边做动作,“小苹果,转圈圈;小香蕉,弯弯腰;小西瓜,拍拍手”,活动头部、腰部、手腕脚踝,避免运动受伤。

(二)讲解规则,示范玩法

“切刀人”围着圆圈走,边念儿歌“切西瓜,西瓜甜,西瓜大,一刀切成两半啦”,边用绸带向幼儿拉手的缝隙处“切”,当念到“两半啦”时,被“切”到缝隙两侧的两名幼儿,要立刻松开手,向圆圈外的两个不同方向快速跑,先跑回自己原来位置的幼儿获胜,获胜者当新的“切刀人”,游戏重新开始。

(三)分组游戏,体验乐趣

(四)放松整理,总结回顾

三、离园活动

1.组织幼儿入厕,检查衣物。

2.组织幼儿喝水,排队有序离园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上午班——

9月11日   星期四

上午活动

一、晨间活动

1.热情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。

2.安抚幼儿情绪,幼儿自主桌面游戏。

3.晨间游戏:桌面游戏

二、早操

1.幼儿能够按照队形站在自己的点上。

2.幼儿跟随老师跳早操,能够边唱边跳。

三、集中教育

科学活动:《彩色水》 

活动目标:

1.初步感知红、黄、蓝三种基础颜色,知道两种颜色混合会变成新颜色;

2.通过动手操作,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观察能力;

3.喜欢参与颜色实验,感受色彩变化的乐趣,愿意和同伴分享发现。

活动准备:

透明小杯子、红/黄/蓝食用色素、滴管、清水、白色托盘、记录表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导入:情境激发兴趣

1. 教师出示“颜色小精灵”手偶(分别涂红、黄、蓝三色),用拟人化语气提问:“小朋友们好!我们是颜色小精灵,今天要带大家玩一个‘变魔术’的游戏,你们想知道怎么变吗?”

2. 展示一杯清水,滴入红色色素,引导孩子观察:“水变成了什么颜色?像什么呀?”,再依次展示黄、蓝两种颜色水,帮助孩子巩固颜色认知。

(二)展开:动手实验探新知

1. 教师示范:取一个空杯子,用滴管滴入3滴红色水,再滴入3滴黄色水,轻轻摇晃杯子,提问:“哇!水变成了什么颜色?原来红色和黄色在一起,会变成橙色呀!”

2. 幼儿操作:给每个孩子分发材料,鼓励他们尝试“红色+蓝色”“黄色+蓝色”的混合实验,教师巡回指导,提醒孩子用滴管时轻一点,避免洒漏。

3. 分享发现:请2-3名孩子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,说说“哪种颜色和哪种颜色混合,变成了什么颜色”,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,帮助孩子梳理结论(红+蓝=紫,黄+蓝=绿)。

(三)结束:游戏巩固乐延伸

四、区角游戏

(一)开放区域:

益智区、生活区、科学区、美工区、阅读区

(二)材料调整:生活内添加新的材料。

(三)重点指导区域:益智区

活动目标:

1.爱护玩具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合作游戏;

2.对不同操作类的玩具感兴趣,愿意尝试多种材料。

活动准备:

教师分类整齐的摆好各区角

活动过程:

1.幼儿取卡入区,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游戏。

2.幼儿自主游戏,教师巡回指导。

3.教师关注到各区域的游戏情况,及时、适当的介入指导。

4.听音乐,幼儿收整区域材料送回原处并摆放整齐。

5.教师点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,并鼓励表扬认真游戏的幼儿。

五、生活活动

1.组织幼儿如厕、洗手。

2.安静就餐,不挑食不撒饭。

3.能够主动穿脱衣物,自主入睡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下午班——

9月12日   星期五

上午活动

一、早操

1.幼儿听音乐把队形站好。

2.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早操动作。

3.动作协调,表情丰富。

二、生活活动

1.幼儿自己入厕、洗手、喝水。

2.幼儿喝牛奶时不洒,懂得爱惜。

下午活动

一、室内游戏:绘本《好饿的毛毛虫》

活动目标:

1.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生长过程,认识星期、常见水果及数字1-5;

2.能跟随故事复述简单情节,尝试用语言或动作表达毛毛虫的“饿”与“变”;

3.感受故事的趣味性,养成不挑食、爱吃水果的健康习惯,喜欢参与集体阅读活动。

活动准备:

《好饿的毛毛虫》绘本、毛毛虫与蝴蝶手偶、星期卡片、1-5数字卡片、常见水果图片、手工材料。

活动过程:

(一)导入:情境互动引兴趣

1. 教师手持毛毛虫手偶,模仿毛毛虫“爬”到幼儿面前,用小声、委屈的语气说:“小朋友们好,我是一只好饿好饿的毛毛虫,我好想找东西吃,你们能帮我想想吃什么吗?”

2. 展示水果图片,引导幼儿说出水果名称,如“苹果”“香蕉”,初步关联故事中的“美食”元素,激发阅读期待。

(二)展开:共读绘本探内容

1. 分段阅读,理解情节:

教师翻开绘本,从“月光下,一个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”开始讲述,讲到毛毛虫每天吃的食物时,放慢语速,强调“好饿”的状态,如“星期一,毛毛虫吃了1个苹果,还是好饿”,同时出示对应星期卡片和数字卡片,帮助幼儿认知。

2. 聚焦变化,感知成长:

讲到毛毛虫吃了太多零食肚子疼、后来吃树叶变舒服时,引导幼儿讨论:“为什么毛毛虫吃零食会疼?吃树叶就舒服了呀?”渗透健康饮食观念。

(三)结束:游戏巩固加手工

 

1. “毛毛虫找食物”游戏:将水果图片和数字卡片散放在地上,教师说“星期二,毛毛虫要吃2个梨”,请幼儿快速找到对应图片和卡片,巩固星期、数字与水果的关联。

2. 手工“我的毛毛虫”:给幼儿分发圆形彩纸和扭扭棒,指导幼儿将彩纸依次粘贴成“毛毛虫身体”,用扭扭棒做“触角”,边做边说:“我做的毛毛虫要吃3个李子啦!”

 

二、体育游戏:《小车快跑》

活动目标:

1.学习双手扶小车向前推行的动作,锻炼上肢力量与身体平衡能力,提高动作协调性;

2.知道游戏规则,能区分“快”“慢”推行的不同节奏;

3.喜欢参与户外游戏,感受和同伴一起“开车”的乐趣,愿意遵守游戏秩序。

活动准备:

塑料手推小车、彩色标志桶、“加油站”指示牌1个。

三、教学过程:

(一)热身运动:小车驾驶员准备

教师扮演“教练”,幼儿扮演“小司机”,带领幼儿做热身操:

上肢运动:“小司机握方向盘”(双手交替上下摆动,模拟握车扶手)。

下肢运动:“车轮转一转”(双脚交替踮脚、下蹲,模拟车轮滚动)。

全身运动:“小车开起来”(原地小步跑,双手向前推,模拟推车动作)。

(二)游戏展开:小车快跑大挑战

1. 初次尝试:我会推小车

给每个幼儿分发手推小车,教师示范正确动作:双手握住小车扶手,身体微微前倾,慢慢向前推,眼睛看前方。

2. 趣味游戏:环形路线赛

教师引导幼儿观察“环形路线”,讲解规则:“小司机要沿着标志桶的路线推小车,开到‘加油站’可以停下来歇一歇,再继续开,不能跑出路线哦!”

3. 节奏练习:快慢小车

幼儿根据指令调整推行节奏,感受“快”“慢”的区别。

 

(三)结束环节:小车回家啦

1.放松运动:“小车累了”——幼儿放下小车,坐在地上,教师带领做拉伸:双手向上举、双腿伸直按摩。

2.整理材料:引导幼儿一起将小车放回指定位置。

三、离园活动

1.组织幼儿入厕,检查衣物。

2.组织幼儿喝水,排队有序离园。


 


评课

表情

共 0 条评课
  • 这篇内容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